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最强高温来袭!快来解锁吃冰解暑的正确姿势,清凉一“夏”

湖南医聊
分享权威、有趣、实用、及时的健康科普资讯。
收藏

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我国中东部及西北地区正经历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过程。酷暑之下,冷饮、冰淇淋等成为解暑降温的首选。吃口冰沙,是对夏天最大的尊重。

那么,在享受它们带来的短暂清凉的同时,也需要从科学角度出发,适量、适度、适时、适合,不要为健康带来负担。

几口冰沙下肚,诱发冰激凌头痛

34岁的小何周日点了一大碗牛奶沙冰解暑,哪知道才刚吃了几口,就觉得脑袋一紧,前额突然一阵剧烈疼痛,持续好几分钟,还有些想吐,有些害怕的她赶紧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这是冷刺激头痛,专业表述是蝶腭神经节神经痛。

简单来说,就是冰冷食物(主要是冰淇淋、冰沙、雪糕、冰镇饮料等)接触到进入口腔后,口腔黏膜和咽部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刺激,向大脑传递 “寒冷警报”。为了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低温,颅内血管会迅速收缩,减少热量散失。然而,这种收缩属于身体的应激反应,当大脑意识到低温刺激减弱后,血管又会快速扩张。这种急剧的血管收缩 - 扩张过程,刺激了血管壁上的痛觉神经纤维,最终引发头痛。

这种疼痛主要发作于前额中部和太阳穴附近,可持续几十秒或更长,一般不超过2分钟至5分钟,部分人除了头痛外,还伴有恶心、呕吐症状,甚至造成短时的血压升高。

科学吃冰安全消暑

1、避免猛灌冰饮,刺激血管和胃肠。

高温下身体血管扩张散热,突然大口灌入冰饮,口腔、食道及胃部血管会剧烈收缩,部分人可能立刻引发剧烈的“冰激凌头痛”。而且,冰冷液体直冲温暖的胃部,可导致平滑肌强烈痉挛,引发胃痛、绞痛甚至腹泻。

小口慢饮,让冰饮在口中稍作停留升温后再咽下。

2、避免贪恋甜冰,掉入高糖陷阱。

奶茶、碳酸饮料、果汁冰沙等,往往含有惊人的添加糖,长期过量摄入高糖冰饮,显著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及脂肪肝风险。

优先选择无糖或低糖冰饮(如纯茶加冰、柠檬水、黑咖啡加冰)。细看配料表,警惕“果葡糖浆”"蔗糖"等成分。

3、避免不重视卫生,增加细菌感染风险。

炎热天气细菌繁殖加速,制作冰块的原料水若未煮沸、制冰设备未清洁、或原料储存不当,极易滋生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食用被污染的冰块或冰饮,可导致腹痛、呕吐、发热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选择卫生信誉良好的商家购买。自制冰饮务必使用凉开水(煮沸后冷却)及洁净器具制冰。开封原料及时冷藏。

4、避免不顾身体情况,任性吃冰。

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疾病患者,冰饮极易刺激病灶,诱发或加重腹痛、腹胀、腹泻;有偏头痛病史者,寒冷刺激易诱发头痛;哮喘患者冷刺激可能诱发气道痉挛;女性经期可能加重痛经;老人消化功能弱,儿童肠胃娇嫩,对冷刺激耐受差,需严格控制冰食量和温度;心血管病患者剧烈冷刺激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异常,增加负担。

特殊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慎食或禁食冰饮。儿童吃冰需家长监督,量少、慢食。

5、避免不合时宜,随意吃冰。

人体在运动大汗后身体核心温度高,毛孔张开散热。此时猛灌冰饮,寒气直入,极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痉挛疼痛,甚至引发心慌不适。

空腹状态时胃酸浓度高,冰饮刺激可引发更强烈的胃部痉挛和不适感。

感冒发烧、腹泻期间,身体虚弱,冰饮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降低抵抗力,加重病情。

运动后先休息,补充少量常温水或淡盐水,待心率平稳、不再大汗后再考虑少量冰饮。餐后半小时再吃冰。生病期间避免冰饮。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 吴靖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评论
冰冷的水
太傅级
运动后先休息,补充少量常温水或淡盐水,待心率平稳、不再大汗后再考虑少量冰饮。
2025-07-18
平安是福wtx
大学士级
阅读
2025-07-18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大学士级
运动后先休息,补充少量常温水或淡盐水,待心率平稳、不再大汗后再考虑少量冰饮。餐后半小时再吃冰。生病期间避免冰饮。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