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速运转的机床突然因振动停机,当航天器在太空发生故障无法人工维修——传统“故障后维修”模式正成为高端制造的瓶颈。近日发表于《Engineering》的研究显示,我国原创的“人工自修复理论”已实现突破:通过模拟人体自愈机制,让机械装备在故障早期自动“诊断-修复”,某高端磨床应用后振动幅度降低91.3%,工件加工质量提升40%。这项技术为“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关键支撑。
从“停机维修”到“自主自愈”:机器也需“防患于未然”
传统机械设备故障处理如同“头痛医头”:必须停机后由技术人员拆解检查,不仅耗时,还依赖人工经验。而高端装备如航空发动机、太空机器人一旦在无人环境中故障,后果更严重。“就像人类从‘生病就医’转向‘健康管理’,机械装备也需要‘防患于未然’的能力。”研究指出,人工自修复理论正是为此而生——它让机器具备实时监测、智能决策、主动控制的“自愈系统”,在故障萌芽阶段就自动消除或抑制问题,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这项理论由我国学者高金吉于2003年首次提出,灵感源于中医“治未病”理念。不同于西方聚焦单一结构修复的“自愈技术”,我国的人工自修复理论更像“系统医生”:整合状态监测、人工智能、自适应控制等技术,针对转子失衡、轴位移等多种故障,通过电磁力调节、结构自适应等机制实现“对症下药”。例如,面对机床振动,系统会像“自动配重”一样,通过电磁装置实时调整质量分布,抵消失衡力。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磨床振动实验验证实效
理论如何落地?研究团队以高端磨床的“不平衡振动”故障为例展开实验。当砂轮高速旋转时,微小的质量偏差会引发剧烈振动,影响加工精度。传统方法需停机后人工配重,而自修复系统通过振动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控制装置快速定位失衡点,再驱动电磁执行器调整配重——整个过程如同“机器自己给自己做了个‘微创手术’”。
实验结果显示:应用该系统后,磨床振动幅度直接降低91.3%,达到亚微米级稳定状态;同时,工件表面质量提升40%。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完全在线完成,无需停机。目前,该技术已拓展应用于压缩机轴位移控制、涡轮机组失稳抑制等场景,而国外同类研究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现状与未来:从“外部辅助”到“原生设计”的跨越
尽管成效显著,当前技术仍有“成长的烦恼”。研究指出,现有自修复系统多需在设备原有结构上加装传感器、执行器等“外部辅助设备”,可能受安装空间限制,影响修复效果。未来的突破方向是将自修复功能“植入”装备设计初期——就像人类天生拥有免疫系统,让机器从制造时就具备“自愈基因”。
这需要解决两大挑战:一是复杂系统的“结构自适应”,即机器不仅能参数调整,还能在结构受损时自我重构;二是多故障协同处理,应对实际工况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明确提出推广自修复技术,随着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未来工厂里的“带病运行”或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