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原创理论加持!我国让机械装备实现“自主健康”,振动幅度降低91.3%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当机床因突然振动被迫停机,当航天器在太空出现故障无法人工维修,传统“故障后维修”模式已难以满足高端制造需求。近日发表于《Engineering》的研究显示,我国原创的“人工自修复理论”取得重要进展,能让机械装备在故障早期自动“诊断-修复”,某高端磨床应用该技术后,振动幅度降低91.3%,工件加工质量提升40%,为“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从“事后维修”到“主动自愈”:机械装备的“健康管理革命”

传统机械设备故障处理就像“生病了才去看医生”,必须停机后由技术人员拆解检查,不仅耗时,维修质量还依赖人工技能。而对于航空发动机、太空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一旦在无人环境中发生故障,后果不堪设想。研究指出,人工自修复理论正是为改变这一现状而生,它让机器拥有了类似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在故障萌芽阶段就通过智能决策和主动控制自动消除或抑制问题,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该理论由我国学者高金吉于2003年首次提出,灵感源于中医“治未病”理念。不同于西方聚焦单一结构修复的“自愈技术”,我国的人工自修复理论更像“系统医生”,整合了状态监测、人工智能、自适应控制等多种技术。针对转子失衡、轴位移等不同故障,它能通过电磁力调节、结构自适应等机制“对症下药”。比如面对机床振动,系统会像“自动配重”一样,通过电磁装置实时调整质量分布,抵消失衡力,保持设备稳定运行。

磨床振动实验验证:91.3%的振动降幅如何实现?

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发挥作用?研究团队以高端磨床的“不平衡振动”故障为例进行了实验。当砂轮高速旋转时,哪怕微小的质量偏差都可能引发剧烈振动,影响加工精度。传统方法需要停机后人工配重,而自修复系统通过振动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控制装置快速定位失衡点,再驱动电磁执行器调整配重,整个过程就像“机器自己给自己做了个微创手术”。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应用该系统后,磨床振动幅度直接降低91.3%,达到亚微米级稳定状态,同时工件表面质量提升40%。更重要的是,整个修复过程完全在线完成,无需停机。目前,该技术已拓展应用于压缩机轴位移控制、涡轮机组失稳抑制等多个场景,而国外同类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从“外部辅助”到“原生设计”:未来还有哪些挑战?

尽管成效显著,当前技术仍面临“成长的烦恼”。研究指出,现有自修复系统大多需要在设备原有结构上加装传感器、执行器等“外部辅助设备”,可能受安装空间限制,影响修复效果。未来的突破方向是将自修复功能“植入”装备设计初期,就像人类天生拥有免疫系统一样,让机器从制造时就具备“自愈基因”。

这需要解决两大挑战:一是复杂系统的“结构自适应”,即机器不仅能进行参数调整,还能在结构受损时实现自我重构;二是多故障协同处理,以应对实际工况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明确提出推广自修复技术,随着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不断结合,未来工厂里的“带病运行”或将成为历史。

评论
包庆华
太傅级
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