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高温天气农作物虫害防治及安全防护技术研究

研农Sam
原创
高级农艺师推广有机生态种植,科技改变世界 绿色农业人人健康
收藏

高温天气不仅改变农作物生长环境,还会通过影响虫害发生规律、农药特性及作业人员生理状态,增加虫害防治难度与风险。本文结合高温环境下虫害发生特点、农药应用特性及田间作业要求,从虫害防治技术优化、农药使用规范及人员安全防护三个维度,提出高温天气农作物虫害综合防范方案,为提升高温期虫害防治效率与安全性提供技术参考。

一、高温天气对农作物虫害及防治的影响

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35℃)通过多重路径影响农作物虫害防治效果,需明确核心影响机制以针对性制定防范措施。

(一)对虫害发生规律的影响

- 繁殖速度变化:多数鳞翅目害虫(如棉铃虫、菜青虫)在28-32℃时繁殖周期缩短,卵期从3-4天缩至2-3天,世代重叠现象加剧,短期可能出现虫害集中爆发。

- 活动习性改变:高温时段(正午10:00-16:00)害虫多潜伏于叶片背面或作物根部,暴露取食时间减少,常规白天喷药难以精准触杀。

(二)对农药作用效果的影响

- 药剂稳定性下降:有机磷类(如敌敌畏)、氨基甲酸酯类(如灭多威)农药在高温下易挥发,药液半衰期缩短30%-50%,持效期从7-10天缩至3-5天。

- 药害风险增加:高温下作物叶片气孔张开,药剂渗透率提升,若使用铜制剂(如波尔多液)或乳油类农药,易导致叶片灼伤、枯斑。

(三)对田间作业的影响

高温环境下作业人员易出现中暑、农药中毒风险,主要因高温加速皮肤对农药的吸收,且人体水分流失快,体力消耗大,防护措施执行难度增加。

二、高温天气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优化

基于高温环境特点,需从防治时间、药剂选择、施药方式三方面优化,提升防治精准性。

(一)科学选择防治时间

- 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清晨(5:00-8:00)或傍晚(17:00-19:00)施药,此时气温低于30℃,害虫从潜伏处爬出活动,且药剂挥发慢,可延长附着时间。

- 结合虫害活动规律:针对夜蛾类等夜间活动害虫,可在傍晚施药;针对蚜虫等喜温害虫,可在清晨露水干后(避免药液稀释)喷药。

(二)合理选择药剂与剂型

- 优先低挥发、持效期长的药剂:推荐使用微胶囊剂(如氯虫苯甲酰胺微胶囊)、悬浮剂(如阿维菌素悬浮剂),其缓释性强,高温下持效期可延长2-3天;避免使用敌敌畏、辛硫磷等易挥发药剂。

- 添加助剂增强效果:每15公斤药液加入5-10毫升有机硅助剂,可降低药液表面张力,提升在叶片背面的附着率,同时减少蒸发速度。

(三)优化施药方式

- 调整施药器械:使用迷雾机或无人机低容量喷雾,雾滴直径控制在100-150微米,既能保证叶片均匀覆盖,又减少药液用量(每亩用药液量从30-40升减至10-15升),降低挥发损失。

- 靶向施药:针对害虫潜伏习性,重点喷洒作物中下部叶片背面及根部周围,如防治番茄蚜虫时,聚焦叶片背面;防治地下害虫(如地老虎)时,采用灌根或毒饵诱杀,减少叶面喷雾浪费。

三、高温天气农药使用安全规范

高温下农药使用需严格遵循安全操作流程,降低药害与人员中毒风险。

(一)药剂混用与浓度控制

- 避免盲目混用:高温下禁止将碱性药剂(如石硫合剂)与酸性药剂(如代森锰锌)混用,以防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有毒物质;混用药剂种类不超过2种,减少作物负担。

- 适当降低浓度:高温时药剂活性增强,可将推荐浓度降低10%-20%(如常规1000倍液调至1200倍液),避免药害;若需增强效果,可通过增加施药次数(间隔缩短至3-4天)替代提高浓度。

(二)药害预防措施

- 小范围试喷:新药剂或新品种作物首次使用前,在田间选10-20株进行试喷,观察24小时无灼伤、萎蔫等药害症状后再大面积使用。

- 搭配保护剂:对敏感作物(如黄瓜、草莓),可在药液中加入0.3%磷酸二氢钾或芸苔素内酯,增强作物抗逆性,减轻药害风险。

四、高温天气田间作业人员安全防护

作业人员安全是防治工作的基础,需从防护装备、作业管理两方面落实防护措施。

(一)个人防护装备选择

- 穿戴透气防护装备:选用透气型防护服(如无纺布材质)、防化手套(丁腈材质,耐农药渗透),避免使用不透气的雨衣类装备;佩戴护目镜和活性炭口罩,减少呼吸道吸入风险。

- 随身携带防暑用品:准备含盐清凉饮料(每1000ml水加5-10g盐)、藿香正气水等,每作业1小时休息10-15分钟,及时补充水分。

(二)作业时间与强度管理

- 控制单次作业时长:高温时段(10:00-16:00)禁止作业,单日累计作业时间不超过6小时,避免连续作业超过2小时。

- 建立应急机制:作业现场配备急救箱(含阿托品等解毒药),若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暑或中毒症状,立即停止作业并转移至阴凉处,严重时及时送医。

五、结论与建议

高温天气农作物虫害防治需兼顾“防效、安全、高效”三大目标,核心在于遵循“时间避峰、药剂适配、防护到位”原则。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作物种类(如蔬菜较果树更敏感)、害虫类型(如刺吸式与咀嚼式害虫防治差异)调整方案,并结合气象预报提前规划施药时间。同时,建议推广无人机等智能化施药设备,减少人工田间暴露时间,从技术层面降低高温作业风险。

通过技术优化与安全管理结合,可在高温环境下实现虫害有效控制,同时保障农作物安全与作业人员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