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热播的古装剧《锦绣芳华》中,“冰晶牡丹”的根皮被描绘为救治水灾后疫病的关键药材。这一情节并非完全虚构。水灾之后,环境湿热交蒸,易引发温毒发斑、血热妄行等疫病症状。中医理论认为,此类病症多因“热入营血”所致。而牡丹皮在各中医药典籍中,确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经典药物,其入药历史可追溯至东汉《神农本草经》。牡丹皮“清热不留瘀,活血不伤正”的特性,使其既能清除血分热毒,又可消散水湿瘀阻,故成为应对此类病症的重要选择。
“冰晶牡丹”为何物?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Andr.)的干燥根皮。《中国药典》规定,牡丹皮秋季采挖根部,除去细根,剥取根皮,晒干得“连丹皮”;若刮去粗皮、除去木心则为“刮丹皮”。其道地产区为安徽铜陵(凤丹皮)、四川垫江(川丹皮)等地,以皮厚、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
剧中“冰晶牡丹”的名称为艺术加工。优质牡丹皮(尤其是刮丹皮)断面常有亮银星(丹皮酚结晶析出),在光线下闪烁如晶,这可能是“冰晶”称谓的现实来源。
牡丹皮的核心功效有哪些?
牡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清热凉血,透营转气——牡丹皮善清血分实热,常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证。表现为身热夜甚、口干舌绛(舌色深红),甚至神志不清、发斑疹(皮肤出现红色或紫色斑点)。也用于阴虚内热(如骨蒸潮热、盗汗)及血热妄行导致的吐血、衄血(鼻出血)等。
活血化瘀,消散瘀滞——牡丹皮辛行苦泄之性,能疏通血脉、消散瘀阻,用于血瘀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等。其凉血与活血作用结合,尤其适用于既有血热又有血瘀的复杂病证。
牡丹皮的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揭示,牡丹皮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丹皮酚、芍药苷等。
丹皮酚是牡丹皮最标志性的活性成分,也是其独特香气的来源,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表明,牡丹皮水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水灾常见致病菌以及部分真菌有抑制作用。丹皮酚还能通过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和炎症信号通路,减轻感染引起的组织损伤。此外,它还有解热镇痛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芍药苷主要存在于白芍中,但在牡丹皮中也有一定含量。牡丹皮中的芍药苷等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可保护心血管系统。还有研究发现,牡丹皮提取物能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同时通过钙离子通道阻滞作用保护心血管系统,这为其治疗“瘀热互结”型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牡丹皮现代多应用于皮肤科疾病(银屑病、湿疹、过敏性皮炎)、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心血管疾病等。
疫病临床方剂应用举例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犀角(现用水牛角代替)30克(g)、生地黄24g、芍药12g、牡丹皮9g。
适应证:热邪迫血妄行引发吐血衄血、发斑(瘀点/紫癜)等“热毒炽盛、迫血妄行”证候(类似现代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2g(现用水牛角代替)、生地15g、玄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银花9g、连翘6g、牡丹皮6g。
适应证:疫病中期热毒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斑疹隐隐、舌绛无苔(类似现代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组成:青蒿6g、鳖甲15g、生地12g、知母6g、丹皮9g。
适应证:温病后期,阴伤邪伏,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类似现代疟疾、结核病、病毒感染后低热综合征),其“透热转气”的特性可使阴分伏热外透而解。
牡丹皮慎用于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服用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西药禁用(包括含牡丹皮的中成药);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或使用前咨询中药师,避免自行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