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参与体内多种物质代谢过程,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脏在甲状腺激素的激活、失活、转运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甲状腺激素也影响着肝细胞的生理活动和肝脏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指的是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增高的内分泌科常见疾病,甲亢可对全身多个脏器产生影响,当病情进展累及肝脏时可引起肝脏形态结构改变及功能异常,称为“甲亢性肝损害”。
甲亢合并肝损害患者除了怕热多汗、心烦易怒、多食消瘦、乏力失眠等一系列甲亢症状外,还会伴有肝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轻者可能表现为轻度的消化不良,如厌油、纳差、腹胀、乏力等,体格检查可有肝区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血清学检查可发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水平异常。重者可出现黄疸,如瘙痒、尿黄、球结膜及全身皮肤黄染、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情况。
治疗原则上以控制甲亢为主,保肝治疗为辅。
(1)控制甲亢:首选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以小剂量起始。由于ATD本身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对于基线转氨酶水平超过正常上限5倍的患者,不建议首选 ATD。对有 ATD 禁忌证的患者,选用 131I 或手术治疗。
(2)保肝治疗:充分休息,应用护肝降酶药物,辅以维生素、氨基酸等。一般只要诊断及时,治疗积极,肝酶不超过正常上限5倍者,规范治疗控制甲亢后,肝功能多能恢复正常。
肝脏与甲状腺功能状态密切相关,甲状腺功能异常可导致肝损害。临床医生需注意要给甲功异常的患者检测肝功,同时在肝功损害的患者中筛查甲状腺疾病。一般只要诊断、治疗及时,甲功异常导致的肝损害多可逆,其治疗关键首先是恢复甲状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