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为什么我熬夜后,第二天反而觉得精力更充沛了?

上海科技馆
上海科技馆是综合性自然科学技术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收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熬夜似乎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态,有人因为加班而熬夜,有人沉迷于短视频或游戏而熬夜……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报道熬夜的坏处,但有些网友觉得自己似乎是“熬夜圣体”,睡得越少越精神!也有网友发出类似疑惑:为什么我熬夜后,第二天反而觉得精力更充沛了?

01、短期应激反应:激素的虚假能量

熬夜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促使肾上腺分泌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皮质醇会刺激肝脏释放储存的葡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肾上腺素提升心率和血压,增强警觉性,但这实际上是身体和大脑为抵抗睡眠不足而启动的应激反应,看似能量充沛,实则透支身体储备!

图源:图虫创意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科学家埃蒂・本・西蒙(Eti Ben Simon)认为,这种能量提升仅能维持数小时,且会导致后续更严重的认知功能下降[1]。我国睡眠医学专家陆林教授也指出熬夜后交感神经兴奋性骤增,促使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短期内掩盖疲劳感,但会加速心血管损伤[2]。

中医专家也指出:熬夜耗伤阴血,致虚阳浮越,出现烦躁、兴奋等假性精力旺盛症状,属“阴极似阳”的病理状态,需警惕后续气血崩解风险[3]。当熬夜从事高投入活动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多巴胺分泌增加,愉悦感掩盖疲惫感,这也是感到精力好的原因之一,但长期依赖会导致睡眠债累积,损害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熬夜后感到精力旺盛,其实是身体的虚假能量,代偿性兴奋,久而久之,会造成神经调控紊乱及不可逆的身心危害

图源:图虫创意

那天生“熬夜圣体”真的存在吗?

有研究发现约10%的人群属于晚型生物钟,俗称“夜猫子”,德国慕尼黑大学的蒂尔・罗内伯格(Till Roenneberg)团队研究发现,晚型个体的睡眠相位中位数比早型个体晚 2.5 小时,且其生物钟对光照的敏感性较低[4],导致熬夜后的疲劳感较弱。如果看到这,你正庆幸自己可能就是这10%的“天生夜猫子”,那么高兴还为时过早,因为这种优势仅适用于自然熬夜(如顺应生物钟的晚睡),若因社交或工作强制熬夜,仍会引发健康问题[5]。

02、熬夜的危害

很多人熬夜后,第二天会感觉手抖、心慌,还会出现黑眼圈加重、皮肤粗糙等问题。其实,长期熬夜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身心损害[6]:

① 认知功能的渐进性损伤:前额叶皮层、海马体积变化,导致注意力、记忆力等下降和衰退。

② 诱发抑郁、焦虑情绪:多巴胺受体敏感性降低,神经递质紊乱。

③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心率失常、动脉粥样硬化等。

④ 内分泌失调:血糖调控紊乱、肥胖、肝脏损害等。

⑤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感染风险增加,增加感冒风险,自身防御能力下降,易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肠炎等自身免疫疾病。

图源:图虫创意

03、熬夜后,4步缓解身心伤害!

第一步:黄金修补期——睡眠补偿和环境优化

核心睡眠补充:熬夜后 4 小时内优先完成核心睡眠(深睡眠阶段),补觉不宜超过中午,下午3点前可补睡半小时至 1 小时,可以找安静的环境平躺,佩戴耳塞和眼罩。

碎片化修复:若无法立即补觉,每2小时闭眼休息10分钟(配合腹式呼吸)。

同时,调整睡眠环境,温度调控不宜过高(如20-24℃),进行蓝光阻断(避免使用手机屏幕),播放 3Hzδ 波白噪音(如雨声森林),促进脑电波进入深睡眠状态。

第二步:营养干预

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降低自由基损伤;补充电解质,如饮用椰子水、电解质水,补充熬夜流失的钾、镁,缓解肌肉痉挛。

早晚餐搭配:早餐选择富含 B 族维生素和蛋白质的低热量食物,如燕麦粥+鸡蛋+蓝莓;晚餐选择抗炎食谱,如三文鱼+西兰花+藜麦。

图源:图虫创意

第三步:低强度运动修复

熬夜后不宜剧烈运动,但可以做一些低强度运动,如户外散步、瑜伽等。

第四步:正念冥想训练

平躺后,从脚趾到头顶依次专注身体感觉,进行身体扫描冥想,以此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最后强调一下:大家不贪图熬夜带来的短暂快感,保持规律作息是对我们身心最大的尊重。

参考文献[1] Walker M. Why We Sleep[M]. Scribner, 2017.

[2] 中国睡眠研究会. (2017).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杂志.

[3] 刘艳骄. (2014). 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 Roenneberg, T., Kuehnle, T., Pramstaller, P. P., Ricken, J., Havel, M., Guth, A., ... & Merrow, M. (2007). Epidemiology of the human circadian clock. Sleep Medicine Reviews, 11(6), 429-438. DOI: 10.1016/j.smrv.2007.07.005

[5] Schmal, C. et al. (2021). Chronotypes and rhythm stability in mice. 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 36(4), 339–353. DOI: 10.1177/07487304211013619

[6] 中国睡眠研究会. 2024 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 [R]. 北京:中国睡眠研究会,2024.

作者:马银珠,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治医师

策划&编辑:小叮当

评论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大学士级
文章探讨了熬夜的生理和心理影响话题,指出熬夜激活HPA轴导致虚假能量感,长期会损害认知功能、心血管健康和情绪稳定。建议通过核心睡眠补充、营养干预、低强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的极端重要性。
2025-07-23
新风科普🌱🌾
少师级
别被熬夜后的“假嗨”骗啦,那是身体刷爆信用卡的狂欢;真想天天满血,就早点关机,让清晨的阳光免息续命。
2025-07-23
冲冲
大学士级
皮质醇长期过高会抑制免疫力、扰乱代谢,后期会崩溃式疲劳,更加得不偿失!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