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 振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审核:金 平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主任医师
一位妈妈带着13岁的女儿看病,女儿初潮后月经周期不规律。当医生建议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调理,这位妈妈瞬间激动起来:“我女儿还没成年,怎么能吃避孕药”。经过医生耐心地解释,她才明白,原来避孕药在医学上还有这么多用途。
这样的误解在门诊并不少见,在她们眼里,“口服避孕药就是用来避孕的”。今天,让我们用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被名字“耽误”的好药。
一、口服避孕药是什么?
1.诞生背景:口服避孕药于1960年在美国问世。
2.成分进化:口服避孕药含有合成的雌激素和孕激素2种成分。
√第一代:合成雌激素含量较高。
√现代型:合成雌激素含量降低,不良反应减轻。孕激素也更新至第四代,主要采用屈螺酮或诺美孕酮(Nomegestrol acetate)等新型衍生物。
图1 网络图片(现代型口服避孕药示例)
二、口服避孕药的避孕原理
女性周期性的月经来潮受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的正常调节。临床常用的短效口服避孕药含有合成雌激素和孕激素,这些外源性激素可以调节HPO,通过抑制卵泡发育(无排卵),改变宫颈黏液(阻隔精子),以及影响子宫内膜(不利于受精卵着床),从而达到避孕目的。
三、口服避孕药被忽略的六大治疗作用
1.月经调理“能手”:部分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3~5年内可能会不规律。对于这部分女性,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可以辅助调节月经周期。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2.痛经“克星”:若无禁忌证,对于原发性痛经,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均可以有效缓解。
3.皮肤“救星”:部分青春期或育龄期女性,因雄激素水平高,导致脸部皮肤出现痤疮。对于这部分女性,若无禁忌证,在皮肤科治疗的同时,短期配合使用可以抗雄激素的短效口服避孕药,能够有效改善面部症状。
4.妇科疾病“管理师”: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多发生在育龄期,主要与排卵有关。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可通过抑制排卵来达到辅助治疗目的。此外,它还可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长期管理药物,以预防复发。
5.癌症预防“卫士”:避孕药抑制排卵,减少卵巢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异常发生,也抑制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导致的内膜病变,因此,可以降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
6.其他妙用:可以改善经前综合征,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四、安全用药指南
1.用药须知
(1)是否适用必须经医生评估:有禁忌证者慎用;还需根据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配方。
×绝对禁忌证:血栓病史、严重心血管疾病、乳腺癌、肝功能异常、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吸烟(≥35岁且每日≥15支)。
×相对禁忌证:偏头痛、肥胖(BMI≥30)、高脂血症、胆囊疾病等。
(2)需每天固定时间服用(如睡前),避免漏服。
(3)用药前需检查血压、肝功能:雌激素可能升高血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需定期测量(尤其高血压家族史者)。因激素经肝脏代谢,肝功能异常者需谨慎。此外,高风险人群(如肥胖、长期制动、遗传性血栓倾向)需避免高雌激素剂量药物。
√吸烟者(尤其35岁以上)慎用:35岁以上吸烟女性使用口服避孕药的血栓风险倍增,建议改用非激素避孕方式(如宫内节育器)。
√有血栓病史者禁用
2.特别提醒
(1)对于40岁以上女性,需要进行个体化评估:年龄增加,心血管风险上升。
(2)乳腺癌患者禁用:雌激素可能促进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进展。
3.常见疑虑解答
疑问:会发胖吗?
回答:目前,新型制剂(含屈螺酮)基本不会引起水钠潴留,从而可避免体重增加。
疑问:不良反应大吗?
回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乳房胀痛,以及不规则出血等。胃肠道反应通常症状较轻微,无须特殊处理。若正确、规律服药,发生不规则出血的可能性很小;但漏服药可导致体内药物浓度发生波动,从而引起子宫内膜结构不稳定,进而导致不规则出血。以上不良反应多数在用药3个月内自行缓解。
疑问:会导致不孕吗?
回答:口服避孕药是由雌激素和孕激素配伍,或单纯由孕激素配制的口服避孕制剂。服用期间能使女性处于暂时不孕状态,停止服用后又能恢复生育功能。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口服避孕药就像一位“多面手医生”,在妇科领域发挥着远超避孕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正确使用口服避孕药不仅能有效避孕,还能帮助女性解决多种健康问题。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任何药物都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才可使用!
参考文献
[1]姚晓英. 复方激素避孕方法中雌激素的作用.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40(7):76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