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大暑至,酷暑临 | 中医护体防“热射”,安然度夏保安康

小夫科普
原创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员、重庆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医学科普
收藏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已至,全国多地正经历持续性极端高温高湿天气。这种“蒸烤”模式,正是中医所强调“暑多挟湿”的典型表现,极易耗气伤津,扰乱人体阴阳平衡。

一、热射病:识别与急救

何谓热射病?简单说,就是身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散热系统崩溃”,体内热量积蓄到危险程度,直接损伤大脑和重要脏器。

热射病在中医属“暑厥”“暑风”范畴,是暑热之邪直中脏腑的急危重症。其核心病机为“暑热炽盛,耗气伤阴”,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高达80%。

典型症状

①极高体温(核心体温>40℃);

②皮肤干热无汗(或大汗淋漓后突然无汗);

③意识障碍(神志模糊、胡言乱语、抽搐、昏迷);

④其他:血压骤降、脉搏快而弱、恶心呕吐等。

热射病中医分类及疗法

①暑入阳明证

症状:表现为高热、口渴引饮、汗多、苔黄燥、脉洪大等。

治疗方法:服用白虎汤、针灸大椎、风池、百会穴、刮痧。

②暑入心营证

症状:可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红绛、脉细数等症状。

治疗方法:服用清营汤、十指指尖放血。

③暑热动风证

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舌红绛、脉弦数等。

治疗方法:服用羚角钩藤汤、针灸百会、风池、合谷穴、刮痧。

二、防护措施

面对酷暑,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防护重点各不相同。

(一)“三高”及心脑血管基础病人群

①严防脱水与血液粘稠:定时定量饮水(温开水或淡茶水)。避免浓茶、咖啡、酒精等利尿饮品。

②监测是关键:密切监测血压、血糖,遵医嘱调整药物。如有头晕、胸闷、肢体麻木等不适,立即休息并就医。

③起居有度:避开高温时段外出。晨练宜在清晨,动作舒缓(如太极拳、八段锦)。保证充足睡眠,午间小憩养心。

④穴位按摩稳心神:每日按揉内关穴(手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和神门穴(手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各3-5分钟,有助于宁心安神、调节心率血压。

(二)老年人

①重点在“防”而非“救”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感觉迟钝,更容易不知不觉中暑发展为热射病。务必主动避暑,减少外出。

②居住环境降温:合理使用空调或风扇(避免直吹),保持室内通风。可用湿毛巾擦拭身体物理降温。

③饮食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少吃油腻、生冷。可喝绿豆汤解暑。

④保持社交联系:独居老人更需邻里或家人关心,每日至少一次电话或探望,确保安全。

(三)户外工作者及运动爱好者

①科学安排时间:尽可能避开正午高温时段作业或运动。采用“做做歇歇”模式,增加休息频率。

②充分补充电解质:大量出汗时,仅喝白水不够,必须补充盐分。(注意:藿香正气类药物对热射病急救作用有限,关键在物理降温!)

③穿着透气防晒: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麻衣物,戴宽檐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

④关注身体信号:一旦感觉心跳过快、头晕、乏力、恶心,立即停止活动,到阴凉处休息降温。

三、顺应天时,固护正气

中医养生强调“天人相应”,大暑时节养生核心在于顺应天时,固护正气。

(一)饮食调养:清补结合,勿忘祛湿

①宜清补:多吃清热解暑、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苦瓜、丝瓜、黄瓜、冬瓜、绿豆、莲藕、鸭肉、瘦猪肉。

②宜祛湿:薏米、赤小豆、白扁豆、芡实、荷叶等。

③宜酸甘:适当吃些酸味(如乌梅、山楂、柠檬)或甘凉(如西瓜、梨)食物,可生津止渴、收敛汗液。经典的酸梅汤就是极好的时令饮品。

④忌贪凉:过度依赖冷饮、冰品、空调,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外热内寒”,反而更容易生病。

(二)起居调摄:夜卧早起,心静自然凉

①保证充足睡眠,可稍晚睡(但不晚于23点),早起以顺应阳气生发。午后小憩养心。

②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急躁发怒。“心静自然凉”,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静坐冥想等方式调养心神。

③适度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节奏慢的活动,微微汗出即可,切忌大汗淋漓。

四、冬病夏治三伏贴

大暑(7 月 22 日)正值中伏起始阶段,此时太阳黄经达 120°,天地阳气升腾至顶点,人体腠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

中医认为“大暑至,万物荣华”,此时贴敷三伏贴,药物效力可借天地阳气直达脏腑,尤其适合驱散陈年寒邪,调整肺脾肾功能。

(一)三伏贴核心功效

①冬病夏治:借三伏天阳气最盛之时,通过药物刺激穴位,驱散体内陈年寒邪,对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等 “寒症” 效果显著。

②扶阳固本:激发人体阳气,改善畏寒肢冷、免疫力低下等亚健康状态,《黄帝内经》“春夏养阳” 理论的经典应用。

③脏腑调和:通过大椎、肺俞、膻中等穴位组合,调理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少秋冬疾病复发。

(二)贴敷注意事项

①禁忌人群:孕妇、皮肤严重过敏者、急性发热期患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禁用。

②时间控制:成人每次 4-6 小时,儿童 1-2 小时,以皮肤微红为度,避免长时间贴敷导致起泡。

大暑养生,贵在“因人而异,动静相宜”。中医智慧告诉我们,防暑不仅是避高温,更是调和阴阳、养护正气的过程。转发这份指南,让更多人学会用千年传承的中医文化,平安度过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