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点社会实践团三年深耕海洋科普进内陆:为内陆青少年播撒蓝色梦想
当武汉青山区121社区的孩子们踮脚触摸海螺标本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蓝点社会实践团的海洋科普进内陆行动,已悄然走过第三个年头。7月2日至18日,这支团队再入武汉市多个社区,开展10余场主题科普课程,900余名中小学生在斑斓的海洋世界里,延续着这份跨越山水的蓝色约定。
钢花村街道121社区活动现场
三年深耕,让科普内容愈发精准对接内陆青少年的认知需求。今年在121社区的“海洋资源宝库”宣讲中,成员们带来的热带鱼、贝类标本不再只是“好看的展品”—通过医药研发案例、食品供应链解析,孩子们逐渐明白:“原来遥远的海洋,藏着这么多守护我们健康的秘密。”当实践团成员提出“人类该做索取者还是守护者”的追问时,121社区一名二年级学生脱口而出的“要做海洋小卫士”,恰是三年来科普理念生根的缩影。
“海洋动力与化学”课堂上,潮汐发电原理的演示装置前总围着最密集的小脑袋。“波浪真的能让灯泡亮起来吗?” 这样的提问,从三年前的怯生生试探,变成如今此起彼伏的追问。实践团成员用动态模型展示潮汐规律时发现,孩子们对“海洋能量”的理解早已超越“海水会涨潮”的初级认知,开始思考“如何让大海的力量为地球降温”。这种认知进阶的背后,是三年间课程体系的持续迭代—从单纯讲解知识,到融入“双碳”理念、新能源应用等时代命题,让海洋科普始终与科学前沿同频。
社区科普课堂互动现场
面对内陆孩子对海洋灾害的陌生感,三年来实践团不断打磨“灾害教育”的打开方式。今年南苑社区的“海洋灾害探机理”课堂上,风暴潮吞噬海岸的模拟视频播放时,现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海啸来了要往高处跑”“看到海水异常退去要赶紧躲”,这些防灾知识通过真实案例解析、逃生路线图绘制,变得具体可感。正如实践团指导老师陈波所说:“三年前我们侧重‘讲清楚灾害是什么’,现在更注重‘教会孩子怎么做’,这种转变让科学应对的种子,在远离海岸线的城市也能扎根。”
海洋生态的“合作密码”,是三年来最受孩子追捧的主题。珊瑚与虫黄藻的“营养互换”、小丑鱼与海葵的“安全联盟”……动态示意图前,孩子们从三年前的“觉得好玩”,进阶到主动追问“还有哪些海洋小伙伴会互相帮忙”。当青山区科苑社区的孩子画出“鱼群保护珊瑚”的想象画时,实践团成员意识到:这种对生态平衡的理解,已悄悄转化为“不随手扔垃圾”“节约水资源”的日常自觉。
志愿者开展海洋科普宣讲
三年坚守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对于身处长江中游的武汉青少年而言,海洋曾是课本里的遥远名词,是地图上的一片蓝。而蓝点社会实践团用三年时间,搭建起一座“认知桥梁”——从最初带着标本走社区,到如今开发出“标本观察 + 原理演示 + 模拟实验 + 生态思考”的四维课程体系;从第一年暑期覆盖 300 余人,到今年暑期惠及 800 多名孩子,越来越多内陆青少年开始懂得:海洋不是孤立的地理概念,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青山区科苑社区活动合影
蓝海科普,智启未来。三年时光里,中国地质大学蓝点社会实践团的脚步从未停歇。除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外,成员们三年内累计前往武汉市及周边50多个社区和中小学开展海洋科普进内陆活动,累计惠及青少年15000余人,这不仅让海洋知识在社区生根,更在无数青少年心中种下了探索未知的勇气。当这些蓝色梦想破土而出,终将汇聚成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青春力量。
蓝点社会实践团与社区青少年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