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融美空间”的“向日葵”、“织愿者”师生团队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青山小学开展了华服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该活动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北疆服饰非遗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育基地开展的常态化向中小学辐射推广的服饰文化科普活动,获得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内蒙古工业大学)的专项资助。团队依托与企业联合研发的华服小当家“小艺课堂”,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了三维度创新教学体验。
沉浸式文化课堂
结合丰富的大学生专业创新实践作品和非遗传承人的刺绣作品,营造生动有趣的文化场域,以蒙古族科尔沁服饰为例,凝练了“科尔沁的草原风情”“非语言民俗象征符号”及“精美的刺绣蒙古袍”三个代表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及非遗技艺的文化知识点,开启互动式讲授,营造了沉浸式、可感知的文化科普课堂。
非遗技艺体验
服装专业大学生现场演示蒙古袍工艺流程、刺绣技艺,指导小学生使用环保材料制作科尔沁已婚女子蒙古袍套装模型。结合线上工艺视频的循环播放,孩子们亲手完成裁片的连接、绣花图案的固定、纽扣的盘结等工艺体验,参与式的实践使得传统的服饰技艺成为了可触摸的文化记忆。
作品展示与交流
同学们在完成技艺体验后开展了生动的作品交流展示会,充满童趣与创意。现场共完成了6件科尔沁蒙古袍的模型制作,结合大家完成的作品,回顾了“科尔沁草原在哪里?科尔沁蒙古袍的形制特点是什么?”等知识点,巩固科尔沁服饰形制的知识目标达成。
内蒙古工业大学带队教师史慧指出:“我们突破传统宣讲模式,通过‘沉浸式文化课堂、非遗技艺体验、作品展示与交流’三维度创新教学体验,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青山小学校长刘莉表示,这种高校资源下沉的“文化科普”模式,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育改革提供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