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彭国球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
入伏啦,一年一度的“晒背养生”又开始了,不少网友分享出了自己的晒背体验。有人觉得体内湿气变少了,体重也下降了,还有人觉得睡眠质量得到了改善。然而,有人晒背之后,反而出现了其他问题。近期,浙江67岁的王阿姨因为过度晒背而陷入昏迷状态。那么,这种养生方式到底靠不靠谱?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呢?
晒背靠谱吗?
晒背本质上是通过日光温热刺激,以达到“温通经络、祛除寒湿”的效果。在传统医学上,晒背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其原理和三伏贴类似,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达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适度晒太阳确实有益处。阳光中的UVB射线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免疫系统紊乱。日光照射还能促进大脑分泌血清素和内啡肽,临床研究显示,规律日晒可降低季节性抑郁(SAD)风险。此外,办公室久坐导致的肩背僵硬,也可以通过日晒来缓解,这是因为温热刺激可以使背部血管扩张,加速气血运行。来源:央视网微博晒背虽然有一定的效用,但应当理性看待,切勿将其神化成“祛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晒背,晒的时候还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养生”变“伤身”。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晒背。
晒背需要根据个人身体情况来决定:
这些人更适合晒背养生:
1.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肢体困倦、精神不振等情况的人。
2.部分慢性病患者,例如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过敏性咳嗽、鼻炎、咽炎、痛经等。
3.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胃肠功能不好、易感冒、又怕冷又怕热、腰腿怕冷怕风、体力活动少、压力大的人群。
这些人则不适合:
紫外线过敏,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以及孕妇、幼儿、老人,应避免直接日晒以防晒伤或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此外,如果吃了无花果、菠菜、莴苣、荞麦、小白菜、芥菜、苋菜、马齿苋等光感性食物后,应避免日晒,以免引起日光性皮炎。
晒背也要有方法。
晒背看似简单,也要讲究方法,时间、时长、晒后防护都要做到位,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建议晒背的时间选择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之后,此时阳光不是特别强烈,且紫外线指数较低,温热感强但灼伤风险低。不建议选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尤其是中午,UVB射线最强,容易造成皮肤损伤,还会引起中暑甚至热射病等情况。
晒背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初次晒背建议10~15分钟,以背部发热、轻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如果是在海边、高原等紫外线强烈地区,需缩短时长并加强防晒。晒背时,建议穿浅色宽松衣物,戴遮阳帽和墨镜保护头部及眼睛,无需将整个背部暴露在阳光中。
此外,还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晒后要及时更换湿衣物,忌直接喝冰饮、吹空调,还可以使用温和不刺激的护肤品修复皮肤屏障。
晒背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心悸、皮肤灼痛、大汗淋漓、胸闷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终止并就医。
晒背绝非“暴晒”,其核心就是适度。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时间、方法,做好防护与后续调理,才能让阳光成为健康的“助力”而非“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