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生态系统如同一首宏大而精妙的交响曲,在这曲自然之歌中,鸟类以其灵动的身姿、多彩的羽衣和悦耳的啼鸣,成为了最为引人注目的音符之一。科普守护绿色家园。泉州市科协携手泉州市观鸟学会开设“鸟瞰科学”专题科普栏目,不定期发布鸟类科普知识,择优展播学生征文及绘画作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教育,关注鸟类保护与研究,共同维护生态平衡。这里有精心绘制的鸟类绘画,以艺术的笔触勾勒出它们的美丽轮廓;有高清逼真的鸟类图片,展现它们在林间飞翔、觅食、嬉戏的瞬间,诠释生命的活力与灵动。让我们走进充满奇妙与惊喜的鸟类世界,探索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价值。
苍鹭 摄影作者:陈文森
苍鹭 摄影作者:柯朝凯
征文鉴赏 ·《愿青山不改 愿绿水长流**》******
2023年洛江区征文、绘画大赛
作者:何叶晨露
泉州市奕聪中学 高三(2)班
/ 指导老师 黄建平 /
我家住在洛阳桥边上,所以,观察白鹭不知不觉已成了日常。漫步在洛阳桥上,晨风吹拂着我的脸颊,一股凉意涌上心头。周围皆是奔腾的洛阳江水和枝繁叶茂的红树林。微风吹来,江水碧波荡漾。忽然几个白点映入眼帘,就像绿树中盛开了白色的花朵。小花们怎么在动?定睛一看,哦!原来是群调皮的白鹭。“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看完余光中爷爷的这篇文章,我合上了书页,而那些文字却依然在脑海盘旋。我带着对洛阳桥的好奇和憧憬,伴着早已映染天边浅绛的夕阳,和家人一同彳亍在洛阳桥畔,品味着洛阳桥的自然和美好。来到了树梢上,你看,树梢上飘荡着一片片嫩绿的树叶,好像小船一样在风中飘荡,还有树底下那漂亮的花朵,红的、黄的、紫的,在阳光下绽放得十分美丽,随风飘舞。远处,小虫子们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嬉戏,追逐,真是好玩极了。简嫃写道:"山川是不卷收的文章,日月为你掌灯伴读。"身处苍穹之下,踏迹七大洲五大洋,从山川到河谷,从戈壁到深林,从原始到现代,人类从未离开过自然。因此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然才会是温柔的摇篮。
自然是万物之母,是美的发端
自然之美无处不在,雪山是时间的鬼斧神工,火山是大地的蓬勃呼吸。自然养育着人类,滋养着文明。这么美的自然,怎么有人去恶意破坏?怎么会没人来倾心保护?登山向导次仁旦达立志守护珠峰,多次进行垃圾清理行动,为的是还珠峰一片清静;护林员余建华放下猎枪,甘当"雪域精灵"的保镖,为的是保护滇金丝猴免于屠戮;作家乌热尔图告别都市繁华,回到呼伦贝尔大草原,为的是唤起人们对生态恶化的关怀。自然之美摇动着你我的心脏,它值得我们百般呵护,让"寂静的春天"不再出现。
自然是生机荟萃,是诗意哲理
尼采曾说:"谁静卧草地或幽谷,侧耳倾听,必能领悟天地间万物的奥秘。”而诗人往往更能领悟到自然的奥秘“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这是苏轼笔的胸襟;"玉鉴琼风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这是张孝详的淡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日年年望相似。"这是张若虚的感悟。试想,如果江河不再清澈,如果空山被轰鸣打破,如果田野被垃圾填满,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满目疮痍的山河?该以怎的样的面貌去看待我们的文明,又该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我们的未来?因此,为了守护这美好诗意的自然,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而应该马上行动。
自然是和谐共生,是发展所需
自然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自然可以离开人类而存在,而人类却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曾说:"‘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租阶段时的产物。"因此,要与自然和谐共生绝不能控制自然,因为我们的发展需要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勾勒高质量发展的蓝图,绿色是永恒不变的主色调,共筑生态文明,守护青山绿水,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闻花草花踪,听夜风虫鸣,看群山流丹,触细雪轻落,也应当尽力守护它们,坚持保护生态文明,愿青山不攻,愿绿水长流。
绘画作品 .**《同谱人鸟和谐曲 共唱地球欢乐歌》**2023年洛江区征文、绘画大赛
作者:黄文君****泉州市马甲中学 初一(4)班
科普延展 .*****苍鹭*鹈形目鹭科**
体态优雅,长腿、长颈。头顶两侧和枕部呈黑色,枕部羽毛延长成辫状羽,具宽黑眉纹从眼上方延伸至枕部,头、颈、喉为白色,前颈两侧有黑色细纵纹。背部淡灰色,下背和翅膀蓝灰色,飞羽暗灰至黑色,胸腹以白色为主,前胸两侧有紫黑色斑块。
喙长而重,繁殖期时,它的喙变为鲜亮橘黄色,眼周裸露皮肤呈橙黄色,腿和脚也转为橙红色乃至朱红色,非繁殖期这些部位颜色则相对暗淡。雄鸟比雌鸟平均大。
苍鹭栖息于多种浅水湿地,包括淡水、咸水、河流、湖泊、稻田、鱼塘、污水厂、灌溉区和邻近水域的开放草地,以及沿海的三角洲、河口、潮滩或红树林。高度适应性强,可在海拔500米甚至1800米的地方繁殖。迁徙模式随地理位置而异,北方种群迁徙,南方种群则多为留鸟。泉州大部分为越冬候鸟,主要分布在沿海八县市区,山区县市湖泊河流也有分布。
主要以鱼类为食,但也吃两栖动物、甲壳类、小型脊椎动物和鸟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