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省级一等奖:《苦耕》

宁夏科学传播
原创
致力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收藏

编辑:刘思佳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银川市唐徕中学-张子洋-辅导老师:张瑞琴

我是一名农夫。

一名未来的农夫,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耕作。

坐上快运动车,我从地底升到了地表,在未来世界人们大规模开发地球,美其名曰“发掘自我大会战”将原本建于地表的居民楼搬到了位于地表17km的莫霍界面,将那些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搬到了地底,把农业区挤到了地表,导致我每天都要坐27个小时动车才能到我的土地。

“滴——农田北站到了。”我戴上防尘面具,快步走下了车。眼前就是我的土地,现在是早秋,田地里的无芒小麦还没完全成熟,经过一轮寒潮的清洗,它们依然坚挺着。

“老张,来了,快来看看我的新品种。”说这话的是我的邻居老高,他和我一样都是农民,我俩的地紧挨在一块,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信奉传统耕作方法,他积极迎接新技术。

“不了,我还没除草呢。”老高知道我在骗他,他也没说什么,只是向我摆了摆手,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耻辱就是自己的作物比不上别人的,老高知道我好面子,于是借着机会推销他运用的高科技耕种技术。

“你看这新品种有芒小麦,头茬才收了2个月,二茬就来了,一年下来,产量翻番啊,并且克服了矮秆基因,通过DNA编辑技术实现了性状的自由选择,以后我们就不用担心收成不好啦。”老高眉飞色舞的向我讲着他运用的高科技技术。的确我是有点赶不上时代了,看着自己辛辛苦苦一年种出的粮食,还抵不过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运用高科技种出的粮食,心里莫名的失落与悲伤。

看我低头不语,老高心里有点泄气,自觉无趣便走回了自己的地里。

一上午的时间,草终于除完了,我站在田垄上,抬起头,我的小麦田暗黄色与其他地里小麦的金黄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的地就像是一把充满铁锈的剑,深深地扎入了那些金黄的麦田中。

“新技术,地管供热,防潮又抗冻。”老高看我望着他的地里发愣,向我说道。“这里马上要大面积铺地管了,你家的地铺不?”老高接着问。

“不了,年纪大了,不瞎折腾了。”我虽然话是这么说的,但眼神出卖了自己,我看着老高地里的优良品种,忍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

傍晚,我走出了农田,依稀听得身后传来老高的抱怨声,是吗?难道我真的错了吗?我一直苦苦坚持的传统耕作好像真的有些落后了,坐在动车上,听窗外向下呼呼的风声,心思早已飘向了九霄云外。

那是一年冬天,父亲第一次带我来到属于我们的那块土地,父亲放下身上的担子,从中抽出一把铁锹,递给我说“从今天开始这块地就是你的了”,我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个时刻,我依稀感觉,父亲递给我的不是工具,而是一个家庭的责任。

“滴——地底36区到了。”我从回忆中抽出身来,再次带上防尘面具,向那个叫作家的地方走去。

回到家中妻子已经做好了饭,我胡乱扒拉了几下,开始思考今天的所见所闻。

“雨停了。”那是父亲死后的第一场大雨,那场大雨下了整整三天三夜,几乎冲走我与父亲一起种的一切,我咆哮着,嘶吼着,像疯子一样在我的田里跑来跑去,直到开始干呕出了黄水,从那时起我就发誓,要用父亲的方式,将曾经失去的一切重新种出来。

“老张?老张!”我再一次被人从回忆中拉起,是老高来了,还带了几个隔壁田的。“我们今天来是想劝你在田里通地管的”“你们家的地横在农田正中间,你不通地管,别人还想通哩!”老高还没说完,另外一个人就先开口说道。

“那是一年盛夏。”距离那场摧毁一切的大雨已经过去了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像原始人一样对周遭的一切充耳不闻,纵使邻居的田在科技的加持下已经恢复了生机,我也像父亲一样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荒芜的土地和邻居的绿意盎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张!”“在在。”我唯唯诺诺地回答着。“你们叫他再想想吧。”老高替我解围。其他人也不好说什么,嘟囔了几句就走了。老高见其他人都走了,意味深长地看了我许久,转身,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

“丰收喽。”那是暴雨过后我的地里的第一次丰收,我双手捧着刚刚收获的小麦,用鼻子吸吮着它的芬芳,那是一股阳光的味道,一股来自春华秋实的味道。

“老了老了。”不知不觉我走到了镜子面前,原先那个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青年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因过度劳作而脊柱侧弯的老人。

“算了,随他去吧。”

第二天,老人走出逼仄的房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他明白,纵使自己再如何努力,历史的洪流始终会将他淹没,自然是永不可战胜的。

当地表的阳光照在他脸上,他笑了,笑的是那么灿烂,笑的是那么悲伤。

评论
-刘显辉-
大学士级
2025-07-23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大学士级
2025-07-22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