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们的肠道不仅是消化食物的场所,还被称为人体的 “第二大脑”。肠道内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就像一个庞大的 “隐形器官”,不仅影响消化功能,还可能左右我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通过大样本人群队列研究,首次量化揭示了泻药使用与抑郁风险的直接关联,为理解肠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复杂关系打开了新的视角。
全球抑郁问题严峻,寻找干预因素迫在眉睫
抑郁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挑战。2019 年全球约有 2.8 亿人饱受抑郁症困扰,并且这一数字仍在逐年攀升。抑郁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导致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更是引发残疾和早逝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更多可干预的因素,从源头预防抑郁的发生,成为科学界和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肠道与大脑:超越想象的紧密联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肠道微生物群、肠道功能障碍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临床数据显示,患有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以及长期便秘的人群,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背后的奥秘在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能通过微生物调节神经免疫信号、色氨酸代谢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等多种途径,直接影响大脑活动和心理健康。简单来说,肠道内微生物的 “一举一动”,都可能在大脑中引发 “蝴蝶效应”。
同时,既往研究发现,泻药的使用会打破肠道微生物群原有的平衡,促使其形成新的稳态,还可能引发适应性免疫反应的长期改变。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推测:长期使用泻药或许会成为诱发抑郁的潜在风险因素。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大样本人群研究:长期使用泻药与抑郁风险的关联
为了验证这一推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Depression and Anxiety》。该研究纳入约45万例在基线时无抑郁症状,且泻药使用信息完整的参与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 56.6岁。在12.4 年随访期间,18,651例参与者被诊断为抑郁症。
研究结果表明:
**1、抑郁风险显著攀升:**长期使用泻药的人群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易感性,其新发抑郁风险较非长期使用者大幅增加78%;
**2、性别差异显著:**男性长期使用泻药,抑郁风险增加 121%;女性的风险虽低于男性,但也增加了 67%。这意味着男性更需要警惕长期使用泻药带来的心理健康隐患;
**3、复合用药风险叠加:**泻药使用种类与抑郁风险呈现剂量-反应关系:仅使用单一类型泻药,新发抑郁风险增加 89%;而联合使用多种泻药,风险跃升至132%;
**4、便秘患者风险倍增:**在同时存在便秘问题的泻药使用者中,抑郁风险达到惊人的2.33倍。
科学护肠,守护心理健康
这项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长期依赖泻药不仅不利于肠道健康,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想要远离抑郁,守护身心健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合理使用泻药:**泻药只能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如果长期被便秘困扰,一定要及时就医,查找病因,切勿自行长期滥用泻药。
**主动维护肠道健康:**在饮食中增加燕麦、西兰花、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每周保持 150 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这些都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关注心理信号:**当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睡眠和食欲明显改变等症状时,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肠健康,常健康!
肠道健康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科学用药、健康生活才是守护身心的关键。下次再面对便秘问题时,不妨尝试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及时就医,别让小小的泻药,成为影响情绪和健康的 “隐形杀手”。
编辑 | 蔡湘连
审核 | 秦献辉 张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