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潘奶奶(化名)患有2型糖尿病15年,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10天前,她突然感到右侧腰部和腿部如针刺般剧痛,随后皮肤发红、出现成串水疱,被诊断为“带状疱疹”。尽管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但疼痛却日益加剧,演变为烧灼、针刺样阵痛,最终因难以忍受的“2型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进入湖南省人民医院治疗。
这不是偶然!糖尿病与带状疱疹存在着“危险同盟”。
可能有朋友会疑惑,带状疱疹不是皮肤病吗?怎么由内分泌科医生来科普?
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内分泌二病区赵新兰主任医师介绍,这是因为带状疱疹的发生、发展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而内分泌系统(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又与免疫功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今天就从疾病本质、危害、高发人群到预防措施,带大家全面认识带状疱疹。
一、什么是带状疱疹?——是“蛇缠腰”,也是病毒“复燃”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很多人小时候得过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没有被完全清除,而是潜伏在人体的神经节里,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比如年龄增长、劳累、患慢性病等),潜伏的病毒会被“激活”,大量复制并沿着神经纤维扩散,引起神经和皮肤的急性炎症——这就是带状疱疹。
二、带状疱疹的典型表现:
1.疼痛:是带状疱疹最突出的症状,可在皮疹出现前1-5天就发生,表现为针刺样、烧灼样、刀割样疼痛,甚至轻轻触摸皮肤都会剧痛。部分患者疼痛剧烈,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2.皮疹:通常沿身体的一侧神经分布区域出现,呈条带状(比如腰背部、胸胁部、头面部等),不会跨过身体中线。初期为红斑,很快出现簇集的水疱,水疱干涸后会结痂,病程约2-4周。
三、最需警惕的“后遗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约10%-30%的患者会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即皮疹消退后,疼痛仍持续超过1个月(甚至数年)。年龄越大、治疗越晚,发生率越高。这种疼痛顽固且难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四、哪些人容易得带状疱疹?——免疫“失守”者需警惕
1.年龄因素:50岁以上人群是高发群体,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对病毒的“控制力”下降。
2.慢性病患者:
-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免疫细胞功能,带状疱疹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3倍,且病情更重、疼痛更剧烈;
- 甲状腺疾病(如甲减、甲亢)、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患者,免疫功能紊乱,风险升高;
- 肿瘤患者(尤其是接受放化疗者)、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病毒易“趁虚而入”。
3.其他情况: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患者)等,也会降低免疫力,诱发带状疱疹。
五、如何预防带状疱疹?——主动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基础预防:保护免疫力
- 控制慢性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
- 规律生活: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 健康饮食: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如新鲜蔬果),避免酗酒、吸烟;
- 适度运动: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免疫力。
2.关键措施: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 适用人群:推荐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尤其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免疫力低下者。
- 疫苗作用:能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即使发病也可缩短病程,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
六、万一得了带状疱疹,“糖友”该怎么办?
早发现、早就医治疗是关键!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疼治疗等。
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若患带状疱疹,需更积极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加重感染),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健康生活,医防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二病区 唐卓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