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现实中,因各种原因而发怒不可避免,可是,发怒的结果,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尤其是严重损害身体健康。明代陈献章《忍字赞》中说“七情之发,惟怒为遽”,意思就是说,怒是七情中最伤害身体的情绪。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所谓“情志”,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在某种程度上是引起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指出:“喜怒无常,过之为害。”宋朝医者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的内因。怒,是人体的精神状态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情绪化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可是,恼怒、大怒、震怒等激烈情绪,如果长期持久地对人造成精神刺激,容易导致肝功能发生异常,使人体气机逆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无忧老师通过本篇文章,形象生动揭开怒伤身的面纱,帮助人们排解心头难以疏解的怒气。
怒从何来
关于怒气的产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得很清楚:“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在强调怒生于五脏的同时,又阐述了怒与气血的关系。肝气太虚,导致人恐惧害怕;肝气太满,导致人怒气升腾,其具体表现,就是有劲儿使不出,心烦意乱,无端发火。长期肝气不畅、气滞血瘀,容易导致各类疾病,譬如急躁易怒、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胸闷、两胁胀痛、腹胀腹泻等。
怒的危害
发怒,在人的七情六欲中比较常见,其对肝与心的伤害,人们早就意识到了,明代医者胡文焕收集前人有关养生的警句、格言,写了一本《类修要诀》,其中有一首《戒怒歌》,奉劝人们戒怒养生,谨防疾病:“君不见,大怒冲天贯斗牛,擎拳嚼齿怒双眸。兵戈水火亦不畏,暗伤性命君知否?”他列举了楚霸王乌江自刎、周公瑾气狭殒命的教训,规劝人们“血气方刚宜慎之,莫待临危悔时晚”。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一点小事,或受了一点委屈,便气恨不已,发脾气,生闷气,导致心神不宁,情绪崩溃。须知,发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戒怒,制怒,必须从日常生活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如何制怒
以情胜情 《黄帝内经》提出了用情志制怒的方法,即“悲胜怒”,就是“以情胜情”之法。中医认为,怒为肝志,悲为肺志,因金能克木,而肝属木,肺属金,所以可以用“悲”来治疗各种由“怒”引起的疾病。比如,在某人大怒时,告诉他一个悲伤的消息,这样就能把他的怒火给熄灭了。传说古代有一少妇,因丈夫被骗光钱财而愤怒,导致一病不起。医生让其夫把一块石头煮烂熬汤,给她服用,其夫遵命而行,昼夜不停地煮石头,少妇见丈夫如此关心自己,日夜煎熬,熬红了双眼,感觉非常悲伤、心疼,她的病很快就好了。在生活中,当我们无法克制怒气时,不妨也想点令自己悲伤心疼的事情,以此抑制愤怒情绪。
怒,不可遏 有一个成语,叫做“怒不可遏”,意思说,怒,是不可以遏制的。人有了怒气,要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发泄。怒气一旦发泄出来,就像拔了气门芯,便不会伤害肝脏了。在生活中,那些爱发火的人很少得肝病,而那些把火气闷在肚子里的人容易得肝病。怒字怎么写?“奴加心”,“心”受了委屈,就会伤肝,罹患肝病。大家可以观察一下,那些为了避免矛盾一味想当“好人”,低眉顺眼,委屈求全,将火气窝憋在肝里,就会出现老百姓常说的“万病气上来”,中医称之为肝瘀气滞,导致肝病发作。这一点,在临床上已被广泛证实,肿瘤和一些脾胃病、皮肤病、妇科病的病因,与无法疏泄心中的郁闷有密切的关系。
合理泄怒 生活中,当你遭遇窝火时,要及时把积聚在心中的愤怒、委屈等不良情绪发泄出来,比如向家人倾诉、运动发泄,或者唱歌、跳舞、哭泣等方式发泄出来,使自己恢复心理平衡,保持身心健康。其实呢,想办法宣泄是下策,最好的方法,是根本就不怒、不生气,当然就不会肝郁了。
无怒之境 制怒,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在于给自己留足时间,去思前想后,思考如何才能释怒,如何让自己于忙乱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修身养性,无怒可生,无怒可制,这才是轻松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