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时间7月19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手术室里,80岁的吴先生(化名)平静躺卧,监护仪规律的“滴滴”声里藏着不寻常——他的肝脏经历慢性乙型肝炎20年折磨,瘢痕累累,14年前的开腹手术、半年前的放射转化治疗,更让脆弱的器官变得“地形复杂”。
而在10000公里外的法国斯特拉斯堡,世界机器人外科学会(SRS)期间,梁霄教授把头深埋在视镜中,在操作台上轻拨操控杆,杭州手术台上立刻响应:四条可以360度旋转的机械臂像灵活的“钢铁手指”,在腹腔内稳稳分离粘连的组织,机械臂精准避开密布的血管,高清镜头把3.5厘米的病灶细节实时传送到法国的显示屏上……
“肝脏创面止血,放置创面引流管完成手术”, 梁霄教授的指令通过语音系统传到杭州,两地团队隔着时区无缝配合,50分钟里,每一个动作都如教科书般精准。当肝脏病灶被完整切除,法国会场率先爆发出掌声,“excellent”的赞叹声响彻全程。
全球首例跨越洲际机器人辅助肝癌切除手术,成功了!
80岁的吴先生,恢复良好,再过2-3天,可以出院了!
万里连线,考验的不止是技术
患者吴先生80岁高龄且病情危重,手术刻不容缓,主治医生却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为了守住最佳治疗时间,出于对主治医生的充分信任,综合研判后,医患双方共同决定:采用医院最新的跨国医疗机器人技术,进行手术!
超远程机器人辅助手术,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10000 公里的超远距离,对机器人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其次,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其独特的解剖结构与复杂的血液及胆汁引流系统,使得肝切除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对主刀医生的技术和临场应对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在如此复杂的手术环境下,两地团队思虑周全,密切配合。术前,手术团队对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估,科学合理地规划手术切除范围,并征得患者知情同意施以远程手术。术中,梁霄教授耐心细致地完成一系列手术操作,包括分离腹腔粘连、病灶探查、游离及切除范围规划、术中止血、组织离断及创面清理等。
杭州手术团队
手术期间,机器人运行稳定,图像实时传输清晰,语音交互流畅,法国浙江两地辅助专家以精湛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完成了所有预定手术目标。见证现场的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近20000名外科专家、临床医师、科研学者、行业先驱以及监管部门管理者对国产机器人的优良性能和梁霄教授高超的手术技术、沉着的临场应对、完善的手术方案和教科书版的规范化操作印象深刻、赞叹不已。
术后,梁霄教授表示:“之前从未想过会在大洋彼岸为患者开展超远程手术,非常激动。手术的顺利完成,让我对远程外科充满期待,对国产手术机器人和通信技术充满自信,也对依托国产高精尖技术推动医疗普惠工作充满希望。”
国产硬核,破解医疗资源困局
作为国内首批引入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医院之一,浙大邵逸夫医院深度参与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创新与研发。2023年2月,邵逸夫医院与新疆阿拉尔团队配合,操作国内首款自研自产且运用5G技术的机器人,成功完成中国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胆囊切除术,开创了“超远程外科”新范式。此后,相继完成全球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左肝外叶切除术、右半肝切除术、保留脾脏胰腺肿瘤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进一步验证了外科手术突破时空限制的可行性。
远程外科的创新发展,持续推动手术机器人从“操作工具”向“医疗平台”的性质跃迁,将微创医学的尖端技术伸向远方。据了解,在蔡秀军院长的带领下,浙大邵逸夫医院已在多个院区常态化开展远程机器人手术,在国内首次制定5G远程控制机器人辅助肝胆胰外科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并依托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率先与新疆阿拉尔、浙江江山等地医院合作开展涵盖远程机器人手术、远程联合门诊、远程智能B超在内的远程医疗“系列场景”,实现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多点联动对接,为破解边疆和山区海岛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今后,边疆、山区、海岛的患者,或许不用再长途奔波,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同时,也为国产手术机器人推广全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世界看到中国医疗科技的非凡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