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都在为“碳中和”绞尽脑汁时,你知道吗?让CO₂变废为宝的关键,可能藏在催化剂里金属原子的“邻里关系”中。近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论文,首次发现铁(Fe)和锰(Mn)原子的距离越近,CO₂加氢反应效率越高:当距离缩短到1纳米以内时,CO₂转化率提升35.2%,甲烷(CH₄)生成减少近一半,而高价值的长链烃(C5+)选择性提高51.3%。这一发现为设计高效CO₂转化催化剂提供了“分子级户型图”。
碳中和的“拦路虎”:CO₂加氢总“跑偏”
CO₂加氢反应就像一场“分子厨艺秀”——把CO₂和氢气“炒”成燃料或化学品。铁基催化剂是这场“厨艺秀”的主力,但传统铁催化剂总爱“炒糊”:要么把CO₂过多转化为无用的甲烷,要么反应效率低下,转化率常低于30%。“问题出在催化剂的‘户型’不好。”研究团队解释,铁原子容易“贪吃”氢气,导致表面氢浓度过高,反而让CO₂“无处落脚”,最终生成大量甲烷。
锰(Mn)作为“调味剂”常被加入催化剂,却一直“发挥不稳定”。有的研究说它能促进长链烃生成,有的则认为会抑制反应。谜底直到科学家关注到“邻居距离”才被揭开:原来,铁和锰原子的距离,才是决定催化效果的关键“开关”。
给催化剂“换户型”:三种距离,三种表现
为验证“邻居效应”,团队给催化剂设计了三种“户型”:
- “亲密型”(FeMn-stf):Fe和Mn原子“住对门”,距离小于1纳米,像同一屋檐下的室友;
- “邻居型”(FeMn-imp):原子距离1-20纳米,类似同小区邻居;
- “远亲型”(FeMn-mix):距离超50纳米,好比住在不同小区。
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观察,“亲密型”催化剂中Fe和Mn原子完全重叠分布,像掺在一起的红豆和绿豆;“远亲型”则各自聚集,泾渭分明。随后的催化反应测试显示:“亲密型”表现最佳,CO₂转化率达35.2%,比“远亲型”(27.2%)提升30%;甲烷选择性从39.8%降至19.8%,而C5+烃类(可用于制造柴油、蜡等)选择性提高到51.3%。
原子“悄悄话”:电子转移让反应“提速”
为什么距离近了效果更好?团队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发现了“电子悄悄话”:Mn原子会把电子“分享”给Fe原子,就像邻居借东西,让Fe表面电子密度增加。这相当于给Fe原子“戴上了手套”,减少对氢气的“贪吃”,同时增强对CO₂的吸附能力——CO₂-TPD测试显示,“亲密型”催化剂吸附CO₂的能力是“远亲型”的1.5倍。
更关键的是原位红外光谱(FTIR)捕捉到的“反应 intermediates”:“亲密型”催化剂中,CO₂会快速转化为甲酸根(HCOO*),这是生成烃类的“关键中间体”;而“远亲型”几乎看不到这种物质,CO₂大多直接变成CO跑掉。“就像做饭,‘亲密型’能把原料及时转化为半成品,而‘远亲型’还没下锅就丢了一半。”研究人员比喻道。
催化剂“装修指南”:未来这样设计更高效
这项研究为CO₂转化催化剂提供了“装修新思路”:与其盲目添加金属元素,不如优化原子间的“邻里距离”。团队指出,未来可通过调控催化剂的晶体结构,让活性金属原子“住得更近”,比如采用尖晶石结构(如实验中的FeMn-stf),或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精准控制距离。
“这就像优化办公室布局,让合作紧密的同事坐在一起,效率自然提升。”论文通讯作者黄守莹教授表示,该发现不仅适用于CO₂加氢,还为其他双金属催化反应(如合成氨、制氢)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