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AI当“酶设计师”:机器学习让塑料水解效率提升43倍, PET瓶一周变原料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你知道吗?全球每年超8000万吨塑料垃圾中,PET瓶占比近三成,却因难以降解堆积成“白色污染”。现在,AI成了破解这一难题的“神助攻”——我国北京化工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综述,系统总结了机器学习如何像“酶的设计师”,精准改造PET水解酶(PETase),让塑料降解效率提升43倍,甚至能在一周内将快递盒、饮料瓶等51种PET废料“变废为宝”。

塑料难降解?传统“剪刀”太“钝”

PET塑料(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因耐摔、轻便成为饮料瓶、快递盒的首选材料,但其分子结构像“钢铁锁链”——刚性苯环骨架和高结晶度让自然降解难如登天,埋在地下需数百年才能分解。传统处理方式要么“费力不讨好”:机械回收需人工分拣,化学降解要用强酸强碱;要么“得不偿失”:焚烧释放有毒气体,生物降解依赖天然酶,但效率低到“一年降解一个瓶盖”。

2016年,日本发现的Ideonella sakaiensis细菌能分泌PETase,首次实现PET生物降解,但其“娇气”的特性让人头疼:最佳活性温度仅30℃,稍微升温就“罢工”,且只能降解 amorphous(无定形)PET,对超市里常见的结晶PET瓶“束手无策”。科学家尝试用定向进化改造酶,却像“大海捞针”——筛选上万种突变体,耗时数月才能提升一点点活性。

机器学习“精准导航”:给酶“戴手套”“换零件”

转机出现在数据驱动的“AI设计师”登场。机器学习算法像“超级大脑”,能从海量蛋白质数据中找出规律,精准预测酶的突变位点。研究团队总结了三大“设计秘籍”:

3D扫描找弱点(MutCompute模型):用3D卷积神经网络给酶做“全身CT”,分析1.9万个蛋白质结构,找出“不稳定热点”。比如,给ThermoPETase的S121、T140等位点“换上”带负电的氨基酸(如S121E),像给酶“戴绝缘手套”,减少对热的敏感,最终诞生的FAST-PETase在30-50℃活性提升14倍,96小时就能产出33.8 mmol/L PET单体,足够“重造”10个饮料瓶。

语言模型猜“密码”(Transformer模型):把酶的氨基酸序列当“句子”,用类似ChatGPT的算法预测最佳“单词”组合。比如,从1.5万个角质酶家族序列中,AI“猜”出H218S和F222I两个突变,像给酶的“活性口袋”拓宽通道,让PET分子更容易“钻进去”。再结合GRAPE策略叠加6个突变,得到的TurboPETase堪称“效率王者”:10小时能降解300 g/L工业级PET废料,接近100%转化率,速度比原始酶快43倍。

从头设计“新剪刀”(ProteinMPNN):如果天然酶“底子差”,AI干脆“从零造酶”。比如,提取角质酶的“催化三巨头”(丝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用AlphaFold2预测结构,再用ProteinMPNN生成全新序列。新酶RsPETase虽仅有34%序列与天然酶相似,却能在56℃稳定工作,活性媲美IsPETase。

离“塑料瓶变衣服”还有多远?

这些AI设计的酶已展现工业化潜力:法国公司Carbios正用LCCICCG酶降解PET瓶,计划2025年投产;我国团队开发的FAST-PETase能直接处理外卖盒、化妆品瓶等51种废料,无需提前粉碎或加热。但挑战仍在:目前酶成本高达每克数百元,且对高度结晶PET(如矿泉水瓶)降解率仍不足50%。

“未来需要‘动态设计’,让AI不仅看结构,还能模拟酶的‘运动姿态’。”团队在综述中指出,随着蛋白质数据库扩大和算法升级,或许5年内,我们喝的饮料瓶就能在AI酶的“魔法”下,一周内变成T恤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