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国臻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审核:张甦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在出生缺陷中,听力障碍是排名第二位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会影响其言语、智力的正常发育,可能发展为终身残疾。因此,及时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至关重要。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
早在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10版)》中就提到要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目的是尽可能筛出所有听力障碍患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新生儿听力筛查对于听力残疾的预防、干预和康复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广泛开展,聋儿的检出率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地区,基本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筛查率。
二、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流程
1.初筛:新生儿出生后48~72小时,一般由出生医院妇产科的医生通过耳声发射(OAE)检查进行初筛。
2.复筛:对于未通过初筛或具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的宝宝,要在其出生42天后进行耳声发射检查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检查。
3.诊断: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需在出生3个月后做全面的听力学检查,明确听力问题的性质、程度、干预方法和疗效。
4.追踪随访:对于有迟发性听力障碍高危因素的婴幼儿,以及有永久性听力障碍的孩子,应对其听力情况进行跟踪随访,定期复查,直至其成功康复。
三、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方式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方式包括耳声发射检查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检查,筛查结果有“通过”和“转诊”2种。
1.耳声发射检查主要评估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若外耳、中耳或内耳有异常,均可能需要转诊,通常使用在55~65 dB SPL的诱发音。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检查主要评估整个听觉传导通路(包括脑干通路)的功能。若受试者的听阈超过35 dB nHL,则结果为需要转诊。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
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逐渐发现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相关检查方式存在局限性,有些新生儿通过了标准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但随后又会出现迟发性听力障碍,并不是所有听力障碍均会在出生后立即表现出来。如果可以提前知道一些常见的耳聋基因,就可以及早采取措施应对致聋因素。所以,进行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是至关重要的。
耳聋是单基因遗传病,可分为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显性遗传是指上一代存在听力问题,遗传给下一代。隐性遗传则会产生耳聋基因携带者,虽然他们的听力是完全正常的,但在与另一位耳聋基因携带者结婚后,其下一代耳聋发病的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推测与耳聋有关的基因可能有400多个,其中有4组常见耳聋易感基因。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但新生儿的耳聋基因筛查不等同于耳聋基因诊断,并不是说结果为“通过”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筛查具有局限性,只覆盖了中国人群中最常见耳聋基因的最常见突变热点,并不代表受检者一定没有携带其他耳聋基因。
日常生活中,一遇到孩子已经2岁还不会说话的情况,许多老人们就会说“贵人语迟”。殊不知,“贵人语迟”指的是贵人通常在最后发言,用来形容有地位、有智慧的人说话不多,但一开口往往就是金玉良言。并不是许多人所理解的孩子聪明,所以开口说话比较晚的意思。3岁以前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期”,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新生儿听力筛查,还要结合不同年龄层观察和评估孩子的听力和言语发育情况。不能再因为相信老话所说的“贵人语迟”,而耽误孩子的听力和言语发育,最终导致“聋哑相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