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彭女士(化名)是位乳腺癌幸存者。五年前成功战胜病魔后,体检一直正常,直到今年9月的常规体检突然出现了异常数据,超声报告上一行字让她再度揪心:“子宫前壁肌层内38×41×32mm低回声肿物,宫内6×4mm稍高回声团”。带着这份报告,她走进了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妇科李晓琴主任的诊室。
“绝经前子宫检查正常,绝经后子宫突然出现肿物,宫腔内还有异常占位,尤其是像彭女士这样有乳腺癌病史的患者,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明确诊断是当务之急。”李晓琴主任解释道。门诊迅速以“子宫肿物性质待查(子宫平滑肌瘤?其他?)、乳腺恶性肿瘤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将彭女士收治入院。
经过严谨的术前评估与充分沟通,李晓琴主任团队为彭女士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实施分段诊刮术明确宫腔情况后,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报告最终给出定论:良性子宫平滑肌瘤,未见恶性病变。这份诊断结果让彭女士放下了心中一直压着的“石头”。术后恢复顺利的她,特意赠送锦旗向李晓琴主任表达了真挚的感谢。
李晓琴主任科普时间:绝经后子宫发现肿物,意味着什么?
1、常见肿物性质:
**(1) 子宫肌瘤(平滑肌瘤):**最常见的子宫良性肿瘤。即使在绝经后,既存的肌瘤通常不会完全消失,少数甚至可能继续生长。彭女士术前首要考虑的就是这种可能。
**(2) 子宫腺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组织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病变。绝经后雌激素下降,病灶多会萎缩,但部分仍可形成局限性的腺肌瘤。
(3) **子宫内膜息肉:**宫腔内常见的良性增生。彭女士B超提示的宫内稍高回声团块,子宫内膜息肉是首要怀疑对象。
**(4) 子宫内膜病变(需警惕):**绝经后阴道流血是子宫内膜癌的典型信号,但彭女士并无此症状。然而,影像学发现的宫内异常回声仍需通过诊刮或宫腔镜明确性质,排除子宫内膜增生甚至恶变可能。
**(5) 其他:**如罕见的子宫肉瘤(恶性)、卵巢肿瘤等也可能表现为子宫区域肿物。
2、乳腺癌病史的特殊性:
(1) 某些乳腺癌类型(激素受体阳性)的治疗方案可能涉及长期的内分泌治疗(如他莫昔芬)。他莫昔芬虽降低了乳腺癌复发风险,但对子宫内膜有弱雌激素样刺激作用,可能增加子宫内膜息肉、增生甚至癌变的风险。
(2) 彭女士的乳腺癌病史,宫腔内发生了异常回声,使得对其子宫内膜状况的评估(通过分段诊刮术)尤为重要。
3、为何选择腹腔镜手术?
(1) 微创优势显著:相比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只需几个小切口,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腹部疤痕小等显著优点。
**(2) 视野清晰:**高清腹腔镜系统提供放大、清晰的术野,有利于精细操作(如处理血管、分离粘连)和减少副损伤。
**(3) 全面探查腹腔情况:**腹腔镜探查是技术成熟的微创术式,术中可以全面了解腹腔情况,非常适合处理彭女士这类良恶性待排的妇科病变。
4、为何切除全子宫+双附件?
(1) 明确诊断并根治:因彭女士已绝经,有恶性肿瘤病史,通过切除子宫附件可以获得全面的病理诊断(金标准)并一次性解决子宫及附件(输卵管和卵巢)病变。
**(2) 降低未来风险:**彭女士有乳腺癌病史,切除卵巢也有助于降低部分激素依赖风险。
李晓琴主任提醒广大女性朋友:
1、绝经不是“绝对安全”:绝经后仍要重视妇科体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盆腔超声(尤其是有乳腺癌等病史者)。
2、异常信号要警惕:绝经后任何形式的阴道出血、排液都是重要警示信号,影像学发现的盆腔肿物或宫内异常也需及时就医明确性质。
**3、个体化治疗是关键:**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年龄、症状、肿物性质与大小、恶变风险、既往病史(尤其是乳腺癌等激素相关疾病史)、患者意愿等多方面因素。彭女士的案例充分体现了这种个体化决策的过程。
**4、微创手术是优选:**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腹腔镜等微创手术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能极大提升术后生活质量。
来源:湖南妇女儿童医院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