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恶性肿瘤长在气管、支气管这些呼吸“主干道”上时,会像路障一样堵住气流,引发呼吸困难、反复肺炎甚至窒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而甲苯磺酰胺注射液(PTS)局部靶向化学消融技术正以微创、精准的优势,成为医学领域的关注焦点。这项技术通过内镜将药物精准注射至肿瘤内部,,“定点清除”癌细胞,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周围健康组织。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真实病例,了解这项创新疗法如何帮助患者。
案例一:长期控制“顽固”腺样囊性癌-精准“点杀”
**患者困境:**一位声门下长了腺样囊性癌的患者。这种癌虽然生长相对缓慢,却像“野草”一样极易复发,传统方法难以根除。
**治疗细节:**医生首先在全身麻醉下使用硬质支气管镜铲切了大部分腔内肿瘤减轻了患者的即时梗阻感。为了彻底清除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医生后续分三次(术后第1、8、36天),在患者清醒状态下,用更细软的支气管镜将PTS精准注射到肿瘤残留部位和可能复发的地方。每次注射约15-30分钟,患者仅感觉轻微呛咳或异物感。
**患者获益:**1个月后复查CT,患者欣喜地发现肿瘤几乎消失了;10个月后的病理活检确认无癌细胞;随访2年无复发,困扰多年的“定时炸弹”被解除,呼吸从未如此顺畅,达到了临床治愈。
案例二:紧急疏通“交通枢纽”隆突-联合作战
**患者困境:**一位患者的肿瘤长在气道“十字路口”——隆突,导致右主支气管和右上叶开口几乎完全堵塞,随时可能窒息,情况万分危急。
**治疗细节:**治疗首日,患者因严重呼吸困难紧急入院。医生立即在支气管镜下操作:先用圈套器快速切除部分堵塞气道的肿瘤组织,再用APC处理表面渗血的肿瘤组织,最后将PTS精准注射到肿瘤的基底部深处。第二天和第十天,医生再次清理气道内脱落的坏死肿瘤,并在第十天对残留肿瘤追加了PTS注射。
**患者获益:**治疗前后的影像对比令人振奋:原本被肿瘤“封死”的右主支气管和右上叶开口重新开放,隆突的生理结构也恢复了正常。患者从濒临窒息的边缘被拉回,呼吸困难的痛苦显著缓解。
案例三:支架“守护者”PTS-持久通畅
**患者困境:**一位肉瘤患者,左主支气管被肿瘤完全堵死。虽历经放化疗、物理消融并放置了支架撑开气道,但肿瘤像“藤蔓”一样顽固地从支架网眼内外快速长回来,反复堵塞通道。
**治疗细节:**医生调整策略,在放置支架重建通气(患者瞬间感到“一股气流涌入左肺”)的同时,就通过支气管镜将PTS注射到支架周围的肿瘤组织内。随后,又在术后第1、37、108天,分三次通过支架网眼精准地向新长出的或残留的肿瘤内部追加注射PTS。
**患者获益:**最终,CT显示长期萎陷的左上肺成功复张!支气管镜确认左主支气管保持通畅,左下肺的新生物也显著缩小。支架不再被肿瘤“淹没”,通道得以长期维持,患者摆脱了反复气道堵塞的噩梦。
案例四:内外夹击“双重困境”的破局者-腔内外兼顾
患者困境:一位患者情况复杂:不仅左主支气管被腔内肿瘤堵塞,纵隔肿大的淋巴结还从外部死死压迫着气道,造成严重的“内堵外压”,连吞咽都变得异常困难,生命岌岌可危。
**治疗细节:**面对腔内外的双重压迫,PTS展现了其穿透力强的优势。在短短10天内(第1、4、8、10天),医生通过支气管镜,不仅精准地将PTS注射到堵塞气道的腔内肿瘤内部,更在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将穿刺针精准刺入纵隔内压迫气道的肿大淋巴结内部,直接注射PTS进行治疗。这些操作在镇静下进行,患者耐受良好。
**患者获益:**治疗后,左主支气管及其分支开口恢复了畅通,外部压迫的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患者最直观的感受是:“憋气的感觉轻多了,终于能顺畅地吃口饭了!”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得到显著改善。
临床数据支撑:疗效与安全性的双重验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3年7月-2024年5月的回顾性研究纳入40例接受PTS治疗的恶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结果显示:
疗效显著: 70%的患者肿瘤部分缓解(PR),30%的患者病情稳定(SD)。
安全性良好: 术后出现并发症主要是轻度粘膜反应23例(约57.5%的患者出现,短期可缓解),痰栓堵塞2例(5%患者),可通过支气管镜及时处理,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精准杀伤: 研究证实PTS能有效杀伤气道腔外肿瘤和间隙里的癌细胞,同时保护了食管、大血管等重要结构。
微创治疗的价值:重获呼吸自由的希望之路**。**
从上述病例可见,PTS局部靶向化学消融术为恶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尤其是无法耐受物理治疗或疗效不佳者,提供了微创治疗新选择。其核心优势在于:
l 快速复通气道:迅速缓解肿瘤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
l 精准杀伤肿瘤:对腔内、腔外肿瘤及压迫淋巴结均有显著缩小作用。
l 联合治疗协同:与物理消融、支架等手段结合,巩固长期疗效。
l 改善生活质量:为晚期患者缓解痛苦,延长生存周期。
这场“微创之旅”以精准投送药物为核心,以最小创伤代价为患者开辟呼吸通道,正成为呼吸介入领域对抗恶性气道狭窄的重要武器,为更多患者带来重获呼吸自由的希望。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介入中心
钟长镐(审核)
广州实验室呼吸健康科普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