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武汉院士口述录 第五篇】刘经南③

武汉教育电视台
原创
科学 人文 知识 智慧
收藏

二、好学少年,图书馆情缘

“衡岳峨峨湘流浩浩,神秀启文明;莲溪通书,船山思问,湘学夙扬名。法前贤兮迪后进,厥任在诸生;贯中西兮穷术业,遗粕而咀精。愿毋忘坚苦真诚,期相与修齐治平……”这是长沙百年名校明德中学的校歌,歌词中鼓励学子效法前贤、陶冶心灵、钻研学业、坚苦真诚,探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刘经南院士求学时的勤奋努力也恰如其分地践行了母校的校训,冥冥中这位翩翩少年开启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求学征程。

我初中是在百年名校长沙明德中学读的。我与祖父住一起,他教我写字读书。祖父很钦佩共产党,他以自身经历告诉我们,还是共产党优秀,共产党的政策比国民党的政策更适合中国。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给我灌输“共产党好”这种思想。我父亲是1953、1954年左右,到地方中学去教语文了。我父亲虽学法律,但他其实想学中文,想做新闻记者,而且他在中国古典诗词上还是有点儿底蕴的。

我小时候受祖父、父亲的影响,从小语文就比较好,数学也还算可以。但是我比较贪玩,五年级后开始学应用题。我对三大类型的应用题把握不好,我记得一个是鸡兔同笼,一个是几个水龙头对池子进水放水的,还有一个就是时针、分针、秒针的追赶,这三类题目做不好。所以第一次考试时,就没有考取明德中学。明德有毛泽东的题字,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追述并赞誉“时务虽倒,而明德方兴”,我十分向往明德,这次考试落选让我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挫折,有些沮丧,然而家里人也没怎么批评,祖父和父亲还鼓励我——努力一年明年再考。

第二年家里让我随父亲到他所在的湘潭县一中去自修。那也是一所蛮好的中学,我父亲那时是语文教研组组长,我就在那里(1955年8月—1956年6月)自学了近一年,复习备考明德。那个时候看了很多有关趣味数学的书和自学辅导材料,最后把那几个类型数学应用题都搞通了,甚至都可以自己出题了。这一年的自学带给我的另一个好处是学会了图书分类。那时候我父亲工作很忙,他工作的时候也没时间管我。他们中学有图书馆,比小学图书馆大,在我的印象里,是个老祠堂改造的。老祠堂相当大,像大户人家几进的院落,差不多有三间屋子,大概两间屋子藏了书。这里就成了我的“乐园”,我整日徜徉在书的海洋里,还学会了给图书分类。后来我如愿考取了明德中学,一进学校,初中一年级就当了学校图书管理员。明德中学的图书馆就更大一些,当时据说外地明德学校的大学部办不下去了,就把他们的图书都搬到长沙明德中学来了,全是一箱一箱的线装书,要我们帮忙分类、清理。这个过程让我又熟悉了图书的管理与分类的流程。后来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我一直做到高三,并且还不断“升级”。学校还把我推荐到长沙市青少年宫图书馆,我就在里面当图书管理员,再后来青少年宫图书馆直接跟不远的长沙市图书馆合并了,我就又当了长沙市图书馆的业余图书管理员。

在初中、高中6年时间里,我当了整整6年的图书管理员。每逢礼拜六下午、礼拜天的上午,这两个半天时间我都在图书馆,有时候晚上没事也会在图书馆。对我而言,这真是一个博览群书的好机会。所以一到大学,在开放书架区自主借阅前要考图书借阅知识时,我一下子就考过了。那个时候武汉测绘学院可以让考试合格的学生自己进图书馆书库选书,一次可以借十本书。我进到图书馆呢,就随便抽,一次夹了十本书就准备走,也没有插板子。那个图书管理员呢就很生气,他不知道我有这个本事,因为图书分类规则我都懂啊。他当时说:“哎,你怎么板子不插进原处?书就这样随意拿出来了?!”接着训了我好久。最后他说让我自己把书都放回原架,要看看我能不能还原。结果他发现我不仅还原到位,而且书的小号大号都依次对上。因为一般书的名字可以对上不奇怪,但是同一名称书下面可能作者不同等有码区分,同名书有几十本,都分了小号,结果我连小号都对得上,他一看,发现我居然全都放对了。我猜他当时心里肯定想:你这个家伙还挺厉害的啊!不过后来我见到这个老师还是有些发怵。我初中的时候就喜欢天文,后来到了初二、初三看书看得多了以后,就喜欢上了看传记,科学家的传记看了很多。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数学家高斯的传记。后来也看了一些政治家的,包括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那时候看书很快的,那么厚一本书一天不到就能看完。我现在读书速度快,我想跟中学6年期间养成的阅读习惯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