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别让“小蚊子”惹出“大麻烦”——登革热防治指南

医学放大镜
原创
医务工作者,科普文章,每周更新
收藏

夏秋季来临,蚊子的嗡嗡声成了日常背景音,可这看似不起眼的“小蚊子”,却可能携带登革病毒,给人们带来不小的健康威胁。这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在我国多地时有发生,了解它的特性、症状和防治方法,对保护自己和家人至关重要。

一、揭开登革热的面纱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帮凶”是伊蚊,尤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当这些蚊子叮咬了感染登革病毒的人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大约8-12天后,蚊子再叮咬健康人时,就会把病毒注入人体,引发感染。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数人在感染后5-9天会出现症状。在潜伏期内,病毒悄悄在体内“扎根”繁殖,等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引发免疫系统的“反击”,从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二、登革热的典型症状

感染登革热后,身体会发出明显的“信号”,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突发高热

大多数患者会突然出现畏寒、高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可飙升至40℃,这种高热通常会持续5-7天,之后又突然下降到正常体温。不过,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双峰热”,即发热3-5天后体温下降,一天后又再次升高。发热时,患者还常伴有剧烈头痛、眼球后疼痛,以及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的酸痛,让人浑身乏力,连抬手、走路都觉得费劲,同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二)皮疹出现

在发病后的第3-6天,患者身上会开始出现皮疹。皮疹的形态多种多样,可能是斑丘疹、麻疹样皮疹,也可能是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出血点,有时还会同时出现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皮疹。这些皮疹会分布在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大多伴有痒感,但一般不会脱屑,持续3-4天后会逐渐消退。

(三)出血现象

约25%-50%的患者会出现出血症状,这是登革热较为严重的表现之一。常见的有牙龈出血、鼻出血,比如刷牙时牙龈突然出血不止,或者毫无征兆地流鼻血;还可能出现呕血、黑便(提示消化道出血)、皮下瘀斑瘀点(皮下出血)、咯血(呼吸道出血)、血尿(泌尿系统出血)等,女性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出血,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腹腔或胸腔出血。这些出血症状多在病程的第5-8天出现,需要高度警惕。

(四)其他伴随症状

约1/4的病例会出现轻度肝肿大,用手在肋骨下可以摸到肿大的肝脏,质地较软;个别患者还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相对来说,脾肿大的情况比较少见。

三、登革热的潜在危害

登革热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对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 急性血管内溶血:发生率约1%,尤其容易发生在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的患者身上,表现为排酱油样小便、贫血、气促等。

- 精神异常:个别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情绪异常等,尤其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发生。

- 心肌炎:严重病例会出现心跳异常、气促,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影响心脏功能。

- 肝功能损害:多数患者会有轻度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严重时会出现黄疸加深,甚至发展为肝肾综合征,连累肾脏。

- 尿毒症:多见于登革出血热患者,因大量出血或溶血导致肾功能受损,体内毒素堆积,需要透析治疗。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型患者会出现呼吸急促、窘迫,口唇和指甲发绀,双肺有啰音,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

此外,还可能出现颅内高压症、眼葡萄膜炎等其他并发症。

四、传播途径与高发特征

(一)传播途径

- 伊蚊叮咬: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伊蚊喜欢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日出后两小时和日落前两小时最为活跃。在我国,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埃及伊蚊主要出现在海南、广东、广西等部分地区。

- 输血传播:极少数情况下,输入被登革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能导致感染,血站会严格筛查献血者来降低这种风险。

- 母婴传播:孕妇在孕晚期感染病毒后,可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虽然少见,但孕妇仍需格外注意。

(二)高发季节和地区

- 季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年都可能发生,但在我国,夏秋季是高发期,一般5月开始增多,8-10月达到高峰,11月后逐渐减少,这与夏秋季温湿度适宜伊蚊繁殖有关。

- 地区:全球主要流行于东南亚、拉丁美洲、西太平洋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广西等省份因与境外交流频繁,常出现输入性病例引发的本地传播,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也时有病例发生。

五、诊断与治疗原则

(一)诊断方法

-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下降明显。

- 血生化: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心肌酶、肌酐升高,凝血功能异常。

- 血清学检测: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的IgM、IgG抗体,可判断感染情况和病程。

- 病原学检测:急性期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能快速诊断并确定病毒类型,病毒分离则多用于科研。

(二)治疗方法

- 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多喝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身)。

- 药物治疗:可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止痛,严禁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呕吐、腹泻者给予对症治疗。

- 重症治疗:重症患者需住院,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血液指标,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出血严重、血小板过低时可输血小板或血浆;出现休克、器官衰竭时需针对性抢救,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六、科学预防是关键

(一)防蚊灭蚊

- 定期清理家中及周围的积水(花盆托盘、水桶、轮胎等),每周换水并倒置容器,水生植物勤换水清洗根部,饮用水缸加盖。

- 安装纱窗纱门,选择细密网眼,及时修补破损处。

- 室内使用蚊香、灭蚊灯或电蚊拍,外出时在暴露皮肤和衣服上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儿童选择低浓度产品。

- 蚊虫多的地方睡觉时使用蚊帐,尤其要给婴儿床加装蚊帐。

(二)疫苗与自我防护

目前欧盟已批准四价疫苗Qdenga,适用于9-45岁未感染过的人群,但不能完全预防,我国疫苗仍在研发中。同时,要避免在伊蚊活跃高峰时段外出,前往高发地区时加强防护,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登革热虽可防可控,但轻视不得。只要做好防蚊措施,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有效降低风险,让“小蚊子”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