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什么是海洋牧场?

一芳田自然科普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天津市科普先进集体、天津市中小学生劳动基地
收藏

在山东烟台蔚蓝的海面上,一座如“宝石项链”般的平台闪耀着光芒。这座名为“耕海1号”的设施并非普通建筑,而是一座孕育着上百万尾海鱼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它集渔业养殖、智慧管理、休闲旅游于一体,光伏板年发电百万度,海下人工鱼礁滋养藻贝,形成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这标志着人类耕海牧渔的方式,已从传统捕捞迈入系统化、智能化的新纪元。

一、概念与起源:从海洋荒漠到“蓝色粮仓”

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是一种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所需的场所,实现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性渔业模式。其核心是模仿陆地牧场的管理逻辑,像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资源进行有计划的海上放养

这一理念的诞生与海洋危机密切相关。20世纪后期,全球近海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和污染陷入衰退。1971年,日本在全球率先提出“海洋牧场”概念,试图通过人为干预恢复资源平衡;1987年,日本建成世界首个海洋牧场——黑潮牧场,利用太阳能供电的人工鱼礁和电栅围栏养殖鱼类。中国紧随其后,曾呈奎院士于1965年提出“海洋农牧化”构想,1979年在广西钦州投放首批人工鱼礁,开启了本土化实践

二、类型与功能:多元形态服务生态与经济

按目标与功能,海洋牧场可划分为五类,适应不同海域的需求:

  • 渔业增养殖型:以经济海产为核心,主养海参、鲍鱼等高价值品种,近岸布设,直接提升产量;
  • 生态修复型:聚焦环境治理,通过鱼礁和藻场重建生物链,在中国南北方分别布局大中型修复区;
  • 休闲观光型:结合海钓、潜水等体验,如青岛鲁海丰牧场年接待游客超3.5万人次,拉动旅游消费;
  • 种质保护型:由科研机构主导,养护珍稀物种资源;
  • 综合型:融合多项功能,占中国在建牧场主流,例如“耕海1号”同时实现养殖、旅游与科普教育。

此外,按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按投资主体分为公益型(政府主导修复生态)与经营型(企业主导盈利),形成多层次发展格局。

三、技术体系:人工鱼礁与智能管理的协同

海洋牧场的建设依赖五大工程技术体系的集成:

  1. 生境构建:人工鱼礁是基础,如“耕海1号”投放204万块增殖礁,为贝藻提供附着基,吸引鱼类聚集栖息,同时实现碳汇(贝类固碳);
  2. 生物驯化:优选种苗进行中间育成,通过声、光、电技术驯化行为,提升放流存活率;
  3. 立体监测:依托雷达、遥感与传感器网络,如青岛灵山湾“七位一体”监测网,实时跟踪水质与生物动态;
  4. 智慧管理:珠海“伶仃牧场1号”可自动投喂、调节网箱沉浮,抵御50年一遇风浪,降低人工成本;
  5. 低碳配套:推广“光渔互补”模式——海上光伏供电、风力补充能源,减少碳排放。

四、中国实践:从试验到全球最大规模

中国海洋牧场历经三阶段发展:

  • 试验期(1979–2000年):小型鱼礁投放,因资金不足一度停滞;
  • 扩容期(2001–2015年):国家专项扶持,山东、浙江等省大规模建礁;
  • 提质期(2015至今):创建国家级示范区,2022年达169个,用海超25万公顷。

空间分布高度集中:山东以67个示范区领跑全国,辽宁(38个)、河北(20个)、广东(15个)紧随其后。近年来,深远海与智能化成为新趋势:

  • 烟台“经海系列”网箱群单体养殖水体7万立方米,为亚洲之最;
  • 珠海“标准海”样板区年产海鱼2500吨,产值9000万元。

五、效益与挑战:生态、经济与社会平衡

三重收益显著

  • 生态修复:青岛石雀滩曾为“海底荒漠”,投礁后形成“藻—虾—鱼”食物链,生物量提升8倍;
  • 产业升级:鲁海丰牧场采用深水网箱,人均管理14万斤鱼,效率较传统渔业提升10倍;
  • 三产融合:休闲渔业带动渔民转型,如老渔民担任垂钓船长,周边渔家乐创造500余岗位。

风险与瓶颈并存

  • 环境风险:韩国统营牧场曾因过度放流破坏生态平衡;工业污染与赤潮威胁牧场安全;
  • 技术短板:高端监测设备依赖进口,核心芯片受制于人;
  • 规划失序:部分地区盲目投礁,鱼礁被海流冲散,反成生态隐患。

六、未来方向:智慧化与全域治理

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发展需突破三大方向:

  1. 科技驱动:研发国产化智能装备,深化AI与大数据在资源预测中的应用;
  2. 生态优先:严格承载力评估,避免单一种群扩张,推广“贝藻礁”复合固碳模式;
  3. 政策协同:制定海岸带综合管理方案,例如山东威海划分“1区3带14群”,统筹养殖与生态空间。

结语:蓝色革命的新篇章

从日本的“黑潮牧场”到中国的“耕海1号”,海洋牧场诠释了人类与海洋关系的重构——从掠夺式捕捞转向共生型管理。它不仅是修复“海洋荒漠”的生态手术刀,更是保障蛋白质供给的“蓝色粮仓”。随着智能装备与生态理念的深度融合,这场以科技守护蔚蓝的农业革命,正引领渔业驶向更深、更绿、更可持续的未来。

在国家提出的“大食物观”的背景下,我们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海洋牧场正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评论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大学士级
2025-07-25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7-25
建设张学英
庶吉士级
202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