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儿童白血病治疗中隐藏的“血栓陷阱”:我国多中心研究揭示三大风险因素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化疗方案的优化,患儿5年生存率已超90%。但治疗过程中,一种潜在并发症正威胁着孩子的康复——静脉血栓栓塞(VTE)。我国儿童癌症协作组(CCCG)一项覆盖20家医院、7640例ALL患儿的研究显示,VTE发生率为2.08%,其中75.47%与静脉导管相关,T细胞型ALL(T-ALL)患儿风险高出1.74倍,败血症则会显著增加血栓风险(P<0.001)。这项发表于《Frontiers of Medicine》的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我国儿童ALL患者VTE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关键依据。

导管、感染、特定分型:血栓风险的“三重门”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在健康儿童中极为罕见(仅0.07-0.14/10万),但在ALL患儿中风险骤增百倍。研究发现,70.44%的VTE发生在确诊后3个月内,中位数仅44天,正值化疗强度最高的诱导期。

导管相关血栓(CRT)是首要元凶:159例VTE中,120例与静脉导管相关,中央静脉导管(CVC)的CRT比例(94.29%)显著高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71.82%)。这与导管材质、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内皮有关,尤其当导管护理不当时,血栓风险进一步升高。

T-ALL和败血症推波助澜:多因素分析显示,T-ALL患儿发生VTE的风险是B-ALL的1.74倍(95%CI 1.08-2.80),可能与T细胞白血病细胞释放更多促凝物质有关。此外,合并败血症的患儿VTE发生率(3.41%)显著高于无败血症者(1.83%),炎症反应激活凝血系统是重要诱因。

青少年更易出现症状:12-18岁患儿中,58.49%的VTE表现为症状性(如肢体肿胀、头痛),显著高于低龄儿童。这是因为青少年能更准确表达不适,而低龄儿童症状隐匿,易漏诊无症状血栓。

抗凝治疗的“双刃剑”:出血与复发的平衡
研究显示,93.08%的VTE患儿接受抗凝治疗,其中87.16%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后,血栓缓解率达86.47%,但4.08%的患儿出现出血并发症,包括鼻衄、脑出血等,均发生在抗凝治疗1个月内。

更值得关注的是,5.03%的患儿出现VTE复发。分析发现,非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血栓残留、抗凝疗程不足是三大复发危险因素。例如,未用超声引导穿刺的患儿复发率是引导组的2.5倍(75% vs 25%),抗凝时间过短(中位7天)也会显著增加复发风险(P=0.026)。

临床防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基于研究结果,专家提出针对性预防策略:减少反复静脉穿刺,优先选择超声引导下置管;对高风险患儿(如T-ALL、合并败血症)加强血栓筛查,定期超声检查;抗凝疗程需个体化,对血栓残留者适当延长治疗时间。

“儿童VTE防治的关键在‘早’——早识别高危因素、早筛查无症状血栓、早规范抗凝。”研究团队指出,目前我国儿童ALL诊疗已进入“高生存率时代”,关注治疗相关并发症,才能进一步提升患儿生存质量。

(注: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固形成血栓,可导致肢体肿胀、疼痛,严重时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导管相关血栓(CRT)是指静脉导管置入后,导管周围或管腔内形成的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