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大雨就‘看海’,小区门口能划船”——这曾是许多城市居民的无奈调侃。但在河北衡水,如今雨后的晟泰家和小区里,孩子们光着脚在透水步道上踩水嬉戏,步道像绿绸带般将雨水悄悄“喝”进地下。2025年7月最新数据显示,这座北方小城已完成115个海绵项目,新增216万立方米调蓄空间,城市内涝积水区全面清零,年利用雨水超4945万吨,占城市用水14%以上6。从“逢雨必涝”到“雨水宝库”,衡水如何用海绵技术实现“逆天改命”?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海绵城市进入攻坚期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从试点迈向全域推进。《“十四五”规划》明确,2025年20%城市建成区要实现海绵化覆盖,2030年达50%1 5。这意味着城市要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干旱时“放水”再利用。衡水的秘诀在于“软硬兼施”:一方面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建立从规划到运维的全流程管控;另一方面打造“小区—公园—水系”立体体系,比如将滏阳路改造成巨型“海绵体”,让道路既能行车又能“喝水”6。
技术创新:从“灰色管道”到“绿色大脑”
传统城市依赖地下管网“硬排”,而海绵城市更像给城市装了“柔性水系统”。衡水的透水铺装路面抗压强度达50MPa,寿命是传统材料的2.3倍,下雨时渗水速度堪比3个篮球场同时排水1 6。更聪明的是“城市水脑”——腾讯云与北控水务开发的智慧平台,降雨预测准确率91%,内涝预警从小时级压缩到15分钟1。就像给城市装了“24小时防汛管家”,提前调度调蓄池“腾肚子”,避免积水。
区域差异:东部“智慧海绵”VS中西部“生存海绵”
不过,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呈现“东部引领、中西部追赶”格局。东部如上海、深圳,已将海绵指标写入土地出让条件,玩起“海绵+光伏”“海绵+文旅”的高端操作1 5;而中西部更聚焦“保命工程”,比如成都、武汉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优先解决内涝和缺水1。衡水作为北方代表,将环衡水湖18.9平方公里示范区打造成“海绵+旅游”样板,既治水又造景,市民多了休憩地6。
狂欢背后的隐忧:别让海绵成“一次性工程”
尽管成效显著,深层矛盾仍待破解。不少项目陷入“重建设轻运维”怪圈,比如有的雨水花园建成后无人打理,植被枯死成了“枯山水”5。跨部门协作也是难题,规划、水务、园林“各管一段”,导致项目碎片化5。中研普华报告指出,海绵设施运维成本占全生命周期费用的30%,但目前资金机制尚不明确7。
未来,海绵城市将向“智慧化+碳中和”进发。BIM建模优化设计,生物基透水材料提升寿命,甚至雨水利用能助力“双碳”——每利用1吨雨水,可减少等量自来水的碳排放4 5。但前提是:别只盯着“建得快”,更要确保“活得久”。毕竟,真正的海绵城市,既要会“吸水”,更要能“持续呼吸”。
(据中研普华《2025-2030年海绵城市行业报告》、衡水市海绵城市建设案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