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大湾区大学(简称“湾大”)完成了首届本科生招生录取工作,在广东省物理类最低投档分数为622分,仅比中山大学低6分,与华南理工大学齐平。一所在今年6月19日才正式获得教育批准设立的新大学,凭什么在第一次招生时就敢以600+的高分与双一流高校比肩?
“作为新型研究型高校,湾大发展对标的是加州理工学院。”湾大首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说。此前,田刚曾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以及西湖大学理论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对于湾大的未来,田刚极具信心,他希望通过5年发展,使湾大在自身选定的学科方向进入国内一流甚至世界一流。
田刚
“调剂”出的数学家
田刚走上数学之路的开端,源于一场志愿调剂。
1977年,田刚参加了江苏省高考。那一年,江苏数学卷上最后的两道附加题涉及高等数学,田刚没能答出来,但除此之外,他一分未失,还是拿下了数学满分。就是这个满分,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他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南京大学物理系,但由于数学成绩突出,被调剂到了数学系。田刚并未感到失望,他对数学其实也很有兴趣。由于母亲是数学教师,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发现了破解数学题的乐趣。这次意外,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回归。本科4年,他争分夺秒,刷了上万道习题,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读研,师从张恭庆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硕士毕业后赴美留学,198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等任教……在数学这条路上,田刚越走越开阔。
“数学里没有模糊暧昧,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份简单的快乐令我着迷。”田刚曾说。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数学家尤金尼奥·卡拉比提出了Kähler-Einstein度量存在性问题:确定Kähler流形上存在这一度量的充分必要条件。随着该问题的破解进程,学术界又希望在研究Fano流形上(即第一陈示性类正定时)Kä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问题中也有所突破,但因为有了新的必要条件,使得这一问题的破解十分困难。
直到1989年,田刚利用他先前引进的不变量,以及他发展的部分连续模估计这一新工具,才彻底解决了复曲面上的卡比拉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突破。高维的情形则更加困难。1996年,利用他与丁伟岳教授合作定义的全纯不变量,田刚引进了K稳定的概念,证明流形上存在Kähler-Einstein度量的Fano流形必须是K稳定的。之后K稳定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推广到任意极化的Kähler流形,成为代数几何重要的概念之一。
2012年10月,田刚率先宣布解决了K-稳定Fano流形上Kä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问题并给出了证明概要。其证明过程涉及微分几何、代数几何、偏微分方程、多复分析、度量几何等不同数学分支。3年后,他又率先解决K-稳定Fano流形上Kähler-Einstein度量存在性问题。
一次次突破性的成果,为田刚赢得了响亮的国际声誉。他被授予沃特曼奖、韦伯伦奖等奖励。1990年,他应邀登上在日本京都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讲台,作45分钟报告。2002年,他又在北京举办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成为中国大陆首位“1小时报告人”。
从“奥数强国”到“数学强国”
哪怕在国际数学界风生水起,田刚也一直惦记着中国数学的发展。“不管怎么样,我是一个中国人。”他说。1998年,田刚就向北京大学提议创办“特别数学讲座”,邀请一批高水平的留美中国数学家回国讲学。他每年也会在北大组织本科生读书班和研究生讨论班。2005年,他回国主持筹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2013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2017年2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
回国以来,田刚十分重视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尤其在十多年前,这些基础学科正在“坐冷板凳”,关注者不多。“数学有没有用”,田刚对这一问题很敏感。早在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亨利·奥古斯特·罗兰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追求而只关注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变成中国人那样,他们在很多朝代以来都没有在科学上取得什么大的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
“数学是很多学科背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东西,相对更抽象一点,大家不能直接看到。”田刚表示,但数学的发展影响着国家实力,几乎所有重大科学发现都与数学相关。令人欣慰的是,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数学是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生物医药、信息、能源、海洋、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但与“数学有没有用”的争执相对的是,人们对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又一直保持着热情。至今,中国队曾24次获得奥数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在田刚眼中,奥数并不能与数学研究画等号,但能挖掘出优秀的数学苗子。比如,北大数院“黄金一代”中大多都参加过奥数竞赛,而田刚的另一位学生——“韦神”韦东奕,也曾两次在奥赛中以满分获得金牌。从“数学苗子”到数学家需要一个过程,从“奥数强国”到“数学强国”同样需要过程。如今,我国的数学研究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田刚希望,能够涌现出更多有视野、有信心的数学领军人才,而年轻的数学人才是我国数学事业的未来。
湾大速度
大湾区大学的定位是“理工科、小而精、高水平研究型”。这个定位与同样在今年开始招生的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后两者是民办高校,而湾大则是公办。作为首任校长,田刚指出,做研究不是赶时髦,对新型高校来说,关键是如何做好自己选定的学科方向。
湾大今年开设了5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此后,也会相继开设人工智能、未来机器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专业设置多依托大湾区优势。湾大地处东莞松山湖,内有国家级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有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这都与材料相关,所以我们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田刚说。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也是考虑到松山湖,乃至大湾区有多家头部科技企业,具有相关的资源与需求。
作为一位数学家,对于湾大数学学科的发展,田刚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湾大数学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专精某些领域,数学+人工智能则是湾大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除了专业教学,湾大还会举办校长数学实验班和高研院人工智能实验班。
暑假过后,湾大将迎来他们的首届80位本科生。而湾大为他们配置的师生比是3:1。这个比例,在大二自主选专业后可能会出现波动,但师生比仍然高得非常明显,学生会有更多机会与老师交流。这也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小而精”了。
从当月获批、当月招生,到5年内走向国内一流甚至世界一流,大湾区大学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只要学生怀揣志向与兴趣来到湾大,并且努力学习,湾大就能给学生足够好的平台,让他们获得具有独特优势的发展机会。”田刚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