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7 岁的王阿姨为“祛湿治病”在正午烈日下晒背两小时,终因动脉瘤破裂引发脑出血,经紧急开颅才挽回生命。这则新闻让“晒背养生”引发大众关注,为何会晒出致命风险?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万荣文教授从中西医双重视角为您解答。
中西医共话晒背:补阳有道理,过界即伤身
中医与现代医学虽理论体系不同,却在“适度晒背有益”上不谋而合。
中医认为“背为阳之府",背部督脉是“阳脉之海”,膀胱经串联全身阳气。《黄帝内经》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强调人体阳气需借天之阳气滋养。适度晒背可借阳光温煦推动气血、驱散寒湿,尤其适合阳虚体质(怕冷、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者,堪称“天然补阳法"。
现代医学则证实,阳光中紫外线能促进维生素 D 合成,帮助钙吸收;温和热刺激可放松背部肌肉、改善循环,缓解慢性腰背痛。万荣文主任提醒:晒背如饮酒,少则有益,过则伤身,关键在“谁能晒、怎么晒”。
晒背失控:从“补阳”滑向“重症”
重症医学科每年夏季都会收治因“猛晒”引发的急症患者,其核心是“过度刺激 - 机体失衡 - 器官衰竭”链条。
中医认为,正午烈日属“壮火”,《素问》早有“壮火食气”之说 —— 过强阳气反耗正气。王阿姨本有动脉瘤(中医属“瘀血阻络"),加之年纪大、阳气渐衰却强行“暴晒补阳”,导致“阳热亢盛”灼伤脉络,引发“血溢脉外”;同时汗液大泄致“气随津脱",加重气血逆乱,最终诱发脑出血。
现代医学也证实:高温暴晒时,皮肤血管扩张使外周血容量骤增,心脏需加速泵血以维持循环,这对血管弹性下降的老年人而言,如同给有“薄弱点”的动脉瘤“增压”;同时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血流阻力增加,进一步推高血压 —— 两者叠加,直接引爆了王阿姨的动脉瘤。
更危险的是,老年人体温调节弱,暴晒易并发“热射病”(重度中暑),与脑出血症状叠加时,高热、昏迷、血压波动会显著增加救治难度。
中西医结合:给晒背划一道“安全红线”
先辨体质: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适用者:阳虚、寒湿体质(怕冷、易腹泻、舌淡苔白腻),且无基础病者。这类人晒背如同“添柴助火”,能温和升阳。
禁止者:阴虚体质(怕热、口干、舌红少苔)者晒背会加重“阴虚火旺”;湿热体质(长痘、口苦、苔黄腻)者会加剧“湿热郁滞";有高血压、动脉瘤、出血性疾病、皮肤病者,以及孕妇、婴幼儿,暴晒可能直接触发重症。
再看时机:符合“阴阳节律”
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与现代医学“日光强度规律”高度契合: 7-9 点(辰时,阳气渐升)、16-18点(酉时,阳气收敛)的阳光属“温阳”,正午 11 点至 15 点为“烈阳”,此时晒背如同“饮烈酒”,极易诱发血压骤升、脱水等。
把控时长:“微汗即止”
中医古籍《遵生八笺》强调晒背“以肌肤微暖、微有汗意为度”。现代医学证实,10-20 分钟的温和日晒既能促进维生素 D 合成,又不会导致脱水或血管过度扩张。老年人建议从 5 分钟起步,每 3 天增 5 分钟,头晕、心慌时需立即停止。
细节防护:中西医协同
晒前喝 100-200ml 温盐水,防津液耗伤与电解质紊乱;
穿浅色薄棉长袖,避风邪入侵与紫外线灼伤;
戴宽檐帽护头,既护“巅顶之阳”,又防颅内升温;
晒后喝温绿豆汤,清余热并补充碳水。
重症预警:这些信号要立刻停晒就医
晒背时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重症先兆,需中西医协同干预:
**头晕伴血压骤升:**可能是血管破裂前兆,需西医降压、中医用天麻钩藤饮平肝;
**高热超 40℃且无汗:**热射病典型表现,需西医冰水降温、中医刺血放痧;
**剧烈头痛伴呕吐:**脑出血信号,立即送重症科,联用安宫牛黄丸与甘露醇急救。
**万荣文主任强调:**晒背的核心是“借天力补人力”,但需像对待良药一样 —— 辨证用之、中病即止。尤其老年人,尝试任何养生法前,最好先做中西医结合评估,让传统智慧在现代医学的防护网里发挥价值。
养生如行船,王阿姨的教训警示我们:晒背的真谛,从不是与烈日较劲,而是寻得一份温和的阴阳平衡来给健康助力。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彭韵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