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您快看看吧,我爸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在精神科诊室里,50 多岁的张先生带着 76 岁的父亲焦急地说。他口中的张大爷坐在椅子上,眼神有些茫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时不时抬头望向窗外,嘴里喃喃着:“老李在楼下等我呢,我们约好去下棋……”
张先生无奈地解释,父亲这五年变化太大了:最早是记性变差,买菜忘付钱、出门忘带钥匙是常事;后来发展到记不住子女的名字,甚至认不出回家的路,近一年更是频繁说窗外有 “老战友” 叫他,半夜也要往外跑,家人轮流看护,累得身心俱疲,实在没办法才想到来精神科看看。
其实,张大爷的情况并非 “精神病”,而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表现。这种疾病正像一位悄然降临的 “橡皮擦”,慢慢擦去患者的记忆、认知与自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挑战。据统计,我国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已超千万,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显著上升。了解这种疾病的成因、症状、治疗及照护知识,是每个家庭应对老龄化的重要课题。
一、疾病根源:并非单纯 “老糊涂”,而是大脑的器质性病变
阿尔茨海默病的本质是大脑神经细胞的进行性损伤与死亡,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界普遍认为是遗传、环境与生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不可抗拒的生理变化
在患者大脑中,存在两种典型的病理特征:β 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形成的 “老年斑”,以及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缠绕成的 “神经纤维缠结”。这些物质会像 “毒素” 一样破坏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导致大脑海马体(负责记忆的核心区域)等部位逐渐萎缩。随着神经细胞大量死亡,大脑功能从局部衰退扩展到整体崩溃,这也是患者从 “忘事” 到失去生活能力的根本原因。
2. 风险因素的叠加效应
年龄是最显著的风险因素:65 岁后患病率每 5 年翻一番,85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 30% 以上。
遗传因素:携带 APOE ε4 基因者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 3-4 倍,家族中有患病成员的人需更早警惕。
可控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代谢综合征” 会损伤脑血管,加速大脑老化;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孤独独居等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患病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并非正常衰老的必然结果,它是一种疾病 —— 就像心脏会生病一样,大脑也可能因病理变化而 “失灵”。
二、症状进展:从 “忘带钥匙” 到失去自我的三阶段演变
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发展具有渐进性,从最初的轻微记忆问题到最终的全面衰退,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与照护需求各不相同。
1. 早期(疾病潜伏与轻度衰退期)
此阶段持续 2-4 年,核心表现是 “近事遗忘”: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反复询问同一问题,买菜时忘记付钱或拿东西,记不住新认识的人名字。患者可能出现情绪波动,比如因忘记事情而烦躁、易怒,或因担心自己 “变笨” 而回避社交。部分人会出现判断力下降,比如买东西时花错钱,或把东西放错地方(如把钥匙放进冰箱)。
但此时患者的远期记忆(如童年往事)仍相对清晰,生活基本能自理,很多人会被误认为 “老糊涂” 而延误干预。
2. 中期(中度衰退期)
病程进入 3-10 年,症状逐渐明显且不可忽视:
记忆障碍加重:不仅记不住近期事,连结婚纪念日、子女姓名等远期记忆也开始模糊,甚至认不出朝夕相处的家人。
认知功能全面下降:语言表达困难,想说 “杯子” 却叫不出名字,说话颠三倒四;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哪怕是住了几十年的小区;无法完成简单计算,甚至分不清 “昨天” 和 “明天”。
行为与精神异常:可能出现昼夜颠倒(白天嗜睡、晚上吵闹)、无目的徘徊、重复做一个动作(如反复开关门);部分患者会产生幻觉,比如怀疑家人偷东西、认为有人要害自己,甚至出现打骂行为。
生活自理能力退化:穿衣时分不清正反面,吃饭需要喂,洗澡时不知如何调节水温,大小便可能失禁。
3. 晚期(重度衰退期)
病程可达 8-12 年,患者完全失去自我:大脑功能严重衰竭,无法说话、无法吞咽,卧床不起,肢体僵硬;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亲人的呼唤也无法引起回应;因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炎、压疮、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最终因器官衰竭离世。
三、治疗现状:无法根治,但能延缓进展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尚无根治方法,但早发现、早干预能显著延缓病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 药物治疗:对症缓解症状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适用于轻中度患者,通过提高大脑中乙酰胆碱(一种参与记忆传递的神经递质)的浓度,改善记忆力和认知功能,部分患者用药后可延缓衰退速度。
NMDA 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用于中重度患者,能调节大脑中谷氨酸的活性,减少神经细胞损伤,缓解躁动、攻击等精神症状。
辅助用药:针对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医生可能会开具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加重认知障碍。
2. 非药物干预:维持功能与生活质量
认知训练:通过玩拼图、记单词、回忆往事等活动,帮助患者保持现有认知能力,比如家人可一起翻看老照片,引导患者讲述过去的故事。
物理锻炼: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供氧,同时减少躁动情绪。
感官刺激:音乐疗法(播放患者年轻时喜欢的歌曲)、嗅觉刺激(闻熟悉的食物香味)等,能唤醒患者的情感记忆,缓解孤独感。
需要强调的是,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无法逆转已发生的脑损伤,切勿轻信 “根治偏方”,以免延误治疗。
四、家人照护:用耐心与智慧守护 “迷路的亲人”
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言,家人的照护质量直接决定其生活质量。这是一场漫长的 “持久战”,需要科学方法与心理韧性的双重支撑。
1. 安全第一:为患者筑起 “防护网”
患者因认知障碍容易发生意外,家庭环境改造和安全管理是照护的基础:
居家环境优化:移除客厅、走廊的障碍物(如电线、杂物),地面铺防滑垫,浴室安装扶手和呼叫铃;将热水壶、刀具、药品等危险品放在上锁的柜子里;门窗安装防走失锁(如需钥匙才能从外部打开),阳台加装护栏。
防走失措施:给患者佩戴含家庭联系方式的手环、胸牌或 GPS 定位器;制作 “紧急联系卡”,写明患者姓名、疾病、家属电话,放在其口袋里;外出时全程陪同,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必要时使用防走失牵引绳。
日常安全细节:电源插座安装保护盖,煤气灶加装自动熄火装置;患者独自在家时,避免反锁房门;夜间留一盏小夜灯,减少因黑暗引发的恐惧和磕碰。
2. 生活照护:用规律与细节传递关爱
患者的生活能力会逐渐退化,家人需从 “协助” 到 “替代”,但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其自主性:
建立规律作息:固定起床、吃饭、睡觉时间,形成生物钟。比如每天早上 7 点起床、8 点吃早餐,避免昼夜颠倒。 meal 时间可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氛围。
饮食管理: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类、全谷物;食物切成小块或打成泥,避免呛咳(中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鼓励患者自己动手吃,哪怕弄脏衣服也没关系,可准备围兜和湿巾随时清理。
个人卫生维护:每天协助患者刷牙、洗脸,每周洗澡 1-2 次(水温控制在 38℃左右,避免烫伤);头发、指甲定期修剪,保持整洁。对拒绝洗澡的患者,可通过 “我们一起洗个澡凉快一下” 等引导,而非强迫。
大小便护理:早期可定时提醒上厕所(如每 2 小时一次);中期使用成人纸尿裤时,要勤更换,避免皮肤发红、感染;男性患者可使用便壶,女性患者可准备坐便器,放置在床边方便取用。
3. 沟通技巧:用 “简单” 与 “共情” 架起桥梁
患者因语言能力下降,容易产生挫败感,家人的沟通方式直接影响其情绪:
说话 “慢半拍”:语速放缓,句子简短,一次只说一件事,比如不说 “你把外套穿上,我们去公园”,而是先说 “穿外套”,等患者完成后再说 “去公园”。
多用 “选择题” 而非 “问答题”:问 “你想喝牛奶还是开水?” 比 “你想喝什么?” 更易让患者回应,避免因答不上来而焦虑。
避免纠正与争执:患者可能会说 “今天是过年”(其实不是),此时无需反驳,可顺着说 “是啊,我们一起吃点好吃的”,争执只会让双方都疲惫。
非语言沟通更重要:多微笑、握手、轻拍肩膀,肢体接触能传递安全感;当患者情绪激动时,保持眼神交流,轻声说 “我在这里陪你”,比讲道理更有效。
4. 行为与情绪管理:理解 “异常” 背后的需求
患者的躁动、幻觉等行为并非 “故意捣乱”,而是疾病导致的大脑功能紊乱,家人需学会解读行为背后的原因:
应对夜间吵闹:若患者半夜起床徘徊,可轻声引导其回到床上,或陪坐一会儿,避免呵斥。白天适当增加活动量,减少午睡时间,有助于改善夜间睡眠。
处理幻觉与妄想:当患者说 “有人偷我的钱” 时,不要说 “没人偷”,可回应 “我帮你把钱收起来了,很安全”,先安抚情绪再转移注意力(如 “我们一起吃点水果吧”)。
应对抗拒照护:患者可能拒绝洗澡、吃药,此时可暂时妥协,换个时间再尝试;也可通过 “示范” 引导,比如自己先拿起牙刷,说 “我们一起刷牙吧”。
5. 心理支持:别让照护者 “孤独作战”
照护者长期面对患者的认知衰退和情绪波动,容易出现焦虑、抑郁、 burnout(职业倦怠),甚至影响自身健康。因此,照护者的自我关怀同样重要:
寻求 “帮手”: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工,轮流照护;联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申请上门护理、日间托养等服务;加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互助群,与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经验、释放情绪。
留出 “喘息时间”:每周给自己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做喜欢的事(如看电影、散步、和朋友聊天),暂时从照护角色中抽离。记住:只有照护者状态好,才能更好地照顾患者。
接纳 “不完美”:不必追求 “完美照护”,偶尔的疏忽或情绪失控是正常的,不必自责。疾病的进展是客观规律,家人的努力已足够珍贵。
五、社会视角:让 “记忆的告别” 更有尊严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目前,我国针对患者的照护资源仍较匮乏,公众对疾病的认知也存在误区(如认为 “老糊涂” 无需治疗)。推动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需要多方努力:社区建立认知障碍筛查点,让患者早发现、早干预;医疗机构开设记忆门诊,提供专业诊疗;养老机构增设认知障碍专区,配备专业照护人员;媒体加强科普,减少对患者的歧视与误解。
对每个家庭而言,面对阿尔茨海默病,最珍贵的是 “陪伴”—— 在患者还能回应时,多握一握他们的手;在他们忘记世界时,用耐心告诉他们 “我记得你”。就像电影《依然爱丽丝》中所说:“即使我忘记了所有,爱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阿尔茨海默病或许会偷走记忆,但偷不走曾经的情感联结。科学照护、社会支持、家人的爱,终将为这场 “记忆的告别” 铺上温暖的底色。
参考资料:
[1] 沈渔邨。精神病学 [M].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00-323.
[2] 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症. 莫凤烈.甘肃科技报,2024-06-13
[3] 阿尔茨海默症:在被遗忘的时光里,守护挚爱的温度. 邹焱.松原日报,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