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警惕!夏季吃瓜季,苦味瓜竟藏致命危机

科普文迅
原创
发表科普类文章,涉猎天文地理军事生物等,希望大家喜欢
收藏

作者段跃初

夏日炎炎,各类新鲜瓜类纷纷登上人们的餐桌,成为消暑解渴的佳品。从清甜的西瓜,到脆嫩的黄瓜,再到口感软糯的南瓜,每一种瓜都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为人们带来舌尖上的享受。然而,在这看似平常的吃瓜季节里,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致命危机——发苦的葫芦科瓜类,其毒性堪比砒霜,一旦误食,后果不堪设想。

瓠子、丝瓜、葫芦等蔬菜,都属于葫芦科植物,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为人们的饮食增添了多样的选择和丰富的营养。但在特殊条件下,这些葫芦科植物会产生一类发苦的高毒性物质:葫芦素。

葫芦素的毒性极强,在人体内会产生较强的细胞毒性。中毒症状通常在进食后10分钟到2小时内迅速出现,早期症状包括上吐下泻,患者会感到剧烈的恶心、呕吐,频繁的腹泻也会让身体迅速脱水。随着中毒加深,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也可能发生,患者可能会出现呕血或便血症状,这是因为葫芦素对消化道黏膜造成了严重的损伤。肝肾功能损害也是常见的中毒表现,肝脏作为人体的解毒器官,肾脏作为排泄器官,在葫芦素的作用下,其功能会受到极大影响,导致体内毒素无法正常代谢和排出。更为严重的是,毛发脱落等全身性症状也可能出现,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葫芦素并非单一物质,而是一大类化合物,目前已知的葫芦素有20多种,毒性有强有弱,其中葫芦素C、D、E、I均有致死案例。以葫芦素D为例,其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低至5毫克每千克体重,相比之下,砒霜的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不过”是20毫克每千克体重。这意味着,苦瓠子中含有的葫芦素D,毒性比砒霜还要强。在现实生活中,因食用发苦的葫芦科瓜类而中毒的案例屡见不鲜。有的人只是吃了几口发苦的瓜,就上吐下泻,被紧急送往医院;还有人出现了消化道出血、急性肝损伤等严重后果。甚至有这样的情况,有人吃了自己种植的瓠子,发现味苦,只是吃了葫芦瓜炖的肉,又用没洗的炒锅炒茄子,食用后也导致中毒。这警示我们,一旦发现瓜类发苦,不仅要立刻吐掉,整盘食物都最好扔掉,同时,锅碗瓢盆等烹饪器具也要彻底清洗干净,避免残留的毒素污染其他食物。

严格来说,所有葫芦科的蔬菜和水果都需要警惕。除了常见的葫芦瓜、丝瓜、黄瓜、冬瓜、西葫芦、南瓜外,水果里的甜瓜、西瓜等,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产生葫芦素。一般经过人类长期选育的葫芦科蔬菜水果,已经很少或不产生葫芦素,没有苦味。然而,一些特殊情况仍可能导致葫芦素的产生。例如,有些植株可能会“返祖”,恢复合成葫芦素的能力,基因突变、种植条件不佳(如干旱、低温)等都可能引发这一现象;苦味野生植株的花粉“污染”了栽培植株,杂交出来的种子种下去,收获的下一代果实就可能发苦。不过,人类对于苦味有着天然的敏感,这也成为我们识别有毒瓜类的一道防线。当吃到苦到难以下咽的葫芦科蔬菜或水果时,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吐掉,因为那很可能就是有毒的信号。

可能有人会疑惑,自己曾经吃过发苦的瓜,却没有出现中毒症状。这其实是因为同种瓜在不同环境、成熟度下产生的葫芦素种类、含量有差异;同时,个体差异普遍存在,身体基础情况不同,出现的中毒程度、表现也不一样。但一次侥幸并不代表次次幸运,我们绝不能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来冒险。

在葫芦科植物中,苦瓜是个例外。苦瓜同样可能产生葫芦素,但其苦味主要来源于两类成分:葫芦素和苦瓜苷。苦瓜中葫芦素类物质的含量比较少,而苦瓜苷是苦瓜属植物所特有的,因此苦瓜吃起来有温和的苦味,但不至于难以下咽,正常食用不用担心中毒。当然,如果个人不喜欢苦瓜的苦味,选择不吃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为了避免误食有毒的苦味瓜类,我们在做菜前可以先切一小块,用舌头舔舔,如果是苦的,整根都扔掉,这样就能从源头上杜绝中毒的风险。

正值吃瓜季,了解这些关于葫芦科瓜类的知识至关重要。我们应将这些信息转发给家人朋友,互相提醒,让大家都能成为不吃苦(毒)的吃瓜群众,在享受夏日瓜果美味的同时,确保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安全。毕竟,食品安全无小事,多一份警惕,就能少一份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