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只来客
6月10日,五只被捡到的黄鼬幼崽被送到红山森林动物园。五只巴掌大的小生命紧紧依偎在一起,蜷缩在纸箱的角落里。
小家伙们浑身沾满泥浆,原本应该蓬松的毛发被污水浸透,一绺一绺地黏在身上,看起来就像五团脏兮兮的小毛球。它们时不时发出微弱的"吱吱"声,最令人揪心的是,它们的眼睛都还没完全睁开,粉嫩的小爪子无助地抓着空气。
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带回救助中心后,立即展开了救助工作。轮流为五只幼崽做了全面体检,检查外伤、评估发育状况。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它们都略显虚弱,但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
量身定制“米其林”菜单
它们的体重普遍偏轻,毛发稀疏柔软,体型娇小玲珑,行动时还带着幼崽特有的笨拙感,考虑到幼年黄鼬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我们立即启动了保温程序。
在恒温保育箱里,我们铺上柔软的毛巾,模拟母体的温暖。起初,小家伙们还有些胆怯,紧紧依偎在一起。但没过多久,它们就开始试探性地爬动,用小爪子扒拉毛巾,甚至互相打闹起来。
待它们的体温稳定回升至正常范围后,开始进行初次喂食。我们用特制的迷你喂食装置——将针管连接上柔软的硅胶细管,管内含有温盐水。当湿润温暖的硅胶管轻轻触碰幼崽嘴角时,它们的粉嫩小舌头快速卷住管口,开始有节奏地吮吸起来。接下来的72小时是关键观察期,我们会轮流照看,记录每次进食量、排便频率与性状(观察它们的颜色、质地)、体重变化、活动状态以及是否存在异常行为。
(小日龄黄鼬补水)
在确认幼崽们生理状况以及消化能力稳定后,根据每只黄鼬幼崽的体重变化和生长发育需求,以及是否达到吃肉标准,制定了定制化营养补给方案,确保它们的消化系统能够逐步适应食物变化,同时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初期我们根据每只幼崽的进食积极性调整喂食频率和剂量。待幼崽体重稳步增长、排便正常后,我们开始引入高营养、易消化的动物内脏碎肉;随着幼崽的咀嚼能力增强,为丰富其营养来源,我们在肉泥中逐步掺入细碎的肌肉和软骨;后期,我们提供带毛的食物,并将肉块绞碎,调制至适宜稠度。
在幼崽进入快速生长期过度到正常阶段,开始添加适量硬骨以促进牙齿发育。经过一个月的阶梯式喂养,幼崽们的体重增长率、肌肉发育度、牙齿健康状态均达到黄鼬的正常水平。
敞开的门
之后又继续饲养了一段时间之后,小黄鼬渐渐长大了,它们的体型日渐丰盈,原本纤细的四肢如今已能稳健地支撑起矫健的身躯;柔软的绒毛褪去,换上了一身油亮顺滑的皮毛,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
它们的眼神中褪去了稚嫩,取而代之的是野生动物特有的机敏与从容。面对新鲜事物时,不再惊慌失措地躲藏,而是会谨慎地观察、试探;遇到困难时,也不再单纯依赖人类的帮助,而是会运用日渐丰富的经验来解决问题。我们欣慰地发现,它们开始展现出独立判断的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谨慎退避,什么时候可以勇敢尝试。
于是,我们尝试把门开了一个小口,给予它一个可以自由进出的机会。它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丈量世界。是留在安全的巢穴中,还是外出探索未知?是选择熟悉的路径,还是尝试新的路线?
望着又一次衔着树叶归来的五小只,门上的监控器静静记录着它们的外出与归来——这不是循环,而是螺旋上升的成长。
这里是港湾,会给予它们成长需要的支持,自由是给它们的选择,如果哪天谁出去不回来了, 说明找到了更美好广阔的天地,不回来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