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教育公平,激发学生对科学与民族文化的兴趣,助力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认知,7月22日-26日,珲春市科学技术馆联合北京科技大学讲师团队,为珲春学子带来为期五天的暑期科普体验活动。
北京科技大学SPQ科研科普实践团到珲春市科学技术馆,为珲春学子打造了为期五天的暑期科普课堂。从物理到材料,从文化到数学再到基因,多领域知识精彩呈现。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每天的课堂内容。
科普调研与初探(7月22日):活动首日以试讲开启,讲师团队开展试讲与重点帮扶计划,以对当地科普情况调研,了解同学们在科学学习中的困惑与对实践活动的需求,调查发现基层学生科学实践机会普遍不足。结合调研结果,对后期课堂内容修改调整,为次日课程优化提供实践参考。
核心课程深化讲解(7月23日,潘科辰、刘子源老师):基于7月22日的调研反馈和初探效果,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物理探索:围绕力、热、光、电、声五大板块,通过阶梯式引导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入解锁物理奥秘,强化对生活中物理应用的认知;材料科普:详细讲解金属、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的特性与实际应用场景,科普材料学未来导向。
文化中的科学(7月24日,邱纤雯老师):从朝鲜族建筑的气候适应智慧、打糕制作的物理变化到米酒发酵的生物原理,搭配美食体验,让文化与科学深度融合。
数学之美(7月25日,姜泽阳老师):结合科学家故事与趣味案例,引导同学们发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逻辑与创新思维。
基因探索(7月26日,丁佳乐老师):讲解基因结构、遗传规律及技术在医疗、农业的应用,通过视频与讨论让同学们深入了解生命科学前沿。
讲师带领同学们分组体验各展区。在光影展厅,通过频闪转盘、镜面立方体等展品理解光学原理;在电磁展区,操作旋转银蛋、电磁加速器等感受电磁力的奇妙;在未来科技区,与智能机器、机器人互动,感受科技与未来的碰撞,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具象化。
此次活动以打破基层实践资源短缺、缩小教育差距为出发点。首日调研精准把握学生所需,借助**“初探-优化-再讲解”的模式,让知识传授更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五天里,同学们不仅系统地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在“调研-体验-深化”**的过程中,增强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科学探索的热情被充分点燃。
本次活动还吸引了当地电视台的关注与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到科普教育对于基层学生的重要性。
未来,珲春市科学技术馆会继续发挥科普主阵地的作用,为青少年搭建起实践的桥梁。同时,我们也热忱欢迎北京科技大学实践团能再次莅临,为珲春的青少年带来更多优质的科普资源,助力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编辑:朱敏
初审:栾雪 复审:郭春涛 终审:金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