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少年烈士夏完淳

建筑少匠
人生有涯,建筑长存;讲诉建筑里的人类故事。
收藏

夏完淳(1632-1647)是明末清初之际,江南的一位抗清义士,他的父亲夏允彝为明朝进士,曾任知县。

完淳自幼聪颖,识见不俗,七岁即负才名。他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养成了极强的道义精神和家国责任感。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父子加入义军,矢志抗清,兵败后四处避难。清军提督李成栋素闻夏允彝之名,逼令相见:“夏君来见我,大用之。”允彝为保名节,投水自尽。此时夏完淳只有13周岁,稚气未脱又生性刚烈的他漂泊无依,悲愤难已,矢志报仇。他写下了大量抒发国破家亡、遗民怀恨的诗句,如《题曹溪草堂壁》:“我今之命沧海游,何年佩刀成报仇。”

他四处联络志士旧友,寻找义军踪迹,参与其中。顺治三年与妻子钱氏成婚也是在军中。抗清斗争接连受挫后,夏完淳不肯死心,把扭转局面的希望寄托到了南明海上力量上。

当时江南抗清士绅与南明朝廷暗中往来,南明重臣黄斌卿与完淳父允彝是结拜兄弟,通海士绅准备派夏完淳亲赴海上,去联络黄斌卿。可惜事情败露,夏完淳与顾咸正、谢姚文等通海案犯三十余人被捕后递解南京。

顺治四年(1647年)九月十九日,夏完淳等人被押赴刑场就戮。行刑时,夏完淳“不跪,持刀者从喉间断之而绝。”年仅虚岁十七,尚未成年。

他在《狱中上母书》中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在给新婚妻子的信中,也表现出了内心柔软的一面,“...肝肠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

完淳卒后,家遭籍没,幸有遗腹所生一女,但不育,应了他“大造茫茫,总归无后”的话。

余光留日月,遗恨满乾坤。忠义夏家,飘零在了历史的烟尘中。

《易代:侯岐曾和他的亲友们》周绚隆著,中华书局,2020.

评论
演绎无限精彩
大学士级
余光留日月,遗恨满乾坤。忠义夏家,飘零在了历史的烟尘中。
2022-06-03
热爱科普的俊哥
庶吉士级
古人的爱国情怀深深影响我们。
2022-06-03
聚山纳川
少师级
积极做好相关
2022-06-03